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思明区 海沧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
镇街视窗:
部门直通车:
鹭岛消防 妇联新闻 工会 文明湖里 文明同安 计生委 党工委 电业局 港口管理局 物价局 海事局 旅游局 教育局
企业风采:
海翼集团 夏商集团 厦门国贸 翔业集团 翔业公益
行业频道:
房产 汽车 建材 食品 保健 商会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社会 > 正文

“微”言耸听 盘点微信谣言三大“门派”

xm.fjsen.com 2013-11-26 10:58   来源:厦门网    我来说两句
漫画 朱利军

厦门日报讯 “辽宁到杭州5570头家禽感染了艾滋病……”近日,这样一条微信在本地朋友圈内被接连转发。其实,类似内容的微信早在去年8月就曾在杭州、苏州等地出现,经相关部门核实,纯属子虚乌有。

小孩又被拐了?“割脸帮”又来了?……一段时间以来,本报多次辟谣微信信息。

微信,怎么就成了“微”言耸听的集散地?

谣言升级:

“家禽感染艾滋”

近日,一条微信在朋友圈里“广而告之”,引来议论纷纷。

微信一开头就打着“紧急通知”的字样,然后就是:刚刚中央二套电视新闻已播出、暂时别吃、猪肉、鸡肉、鸭肉或肉制品,因辽宁到杭州5570头家禽感染了艾滋病。杭州刚开完紧急会议。请尽量多通知亲朋好友!!!收到请转!!越快转越好……。在微信的后面还写道:“现在你有两个选择; 1.无视 2.转发,我选择了转发,因为我不想冷漠!请尽量多通知亲朋好友!!!”

肉制品,几乎影响到每个市民的餐桌,不少人开始疯狂转发,提醒身边的朋友们,最近不能再吃肉了。

猪肉、鸡肉都得艾滋病?中央二套报道?昨日,记者查询了中央二套近期新闻,并未找到此条内容。不过,记者意外发现,这条最近被疯传的微信,其实早在去年8月份就出现了,只是当时称鸡肉感染“炭疽杆菌”,现在变种成了“艾滋病”,由于信息涉及到“杭州”。今年8月份,杭州农业部门通过媒体辟谣,警方也介入调查。

据了解,艾滋病和它的“近亲”——SIV-猴免疫缺陷病毒,只能感染一些灵长类动物,无法感染猪、鸡、鸭等家禽家畜。

“如果鸡鸭能感染艾滋病就好了,我们就可以在鸡鸭身上做实验了。”一些医学院的学生调侃道。

微信传谣:三“门派”滋扰网民

记者对近一段时间的微信谣言进行盘点,发现大致可分成三大类:有夸大事实的求助类,有危言耸听的提醒类,也有令人厌恶的怨咒类。最后一种谣言,还曾引发血案。

1

【求助类】为穷孩子筹衣服 话费莫名被扣

“有不要的衣服别扔……我们这里很穷,孩子们买不起衣服鞋子,秋冬天还是穿得那么单薄。电话:1892349xxxx,地址……”。近日,厦门网友之间流传这么一条微信。从微信信息上看,应该是天冷了,有人为山区的穷孩子募捐衣服。

尽管没有具体的募捐发起单位,不过,消息在朋友圈不断传播,不少人纷纷打电话咨询募捐细节。结果,大量手机话费莫名被扣。

记者了解到,这种谣言今年10月曾在辽宁鞍山出现,并被媒体曝光,当地警方称其涉嫌诈骗。

2

【危言耸听类】刀片割脸抢劫  孩子超市被拐

“厦门今天已经有六辆车报案,如果有人拿着名片,敲你车窗向你问路,千万不要开窗。因为名片后有刀片要割你的脸,然后抢劫。千万要小心!”在今年的9月和11月,本地微信上传播着这么一条吓人的信息。后来,厦门警方通过官方微博“@厦门警方在线”辟谣称,经110核查,厦门并无此类案件发生,纯属子虚乌有。这种谣言的不同版本在多个省市流传,请市民不要传播。

这种危言耸听的微信,其实不止一次出现。去年12月,有网友称:厦门家乐福发生突发事件,营业时间所有出入口封闭,原因是某女士结账时孩子失踪,及时报警后,孩子在二楼卫生间被找到,头发被剃光,衣服被换掉,人贩子不知所踪。

记者联系了厦门多家家乐福门店,确认并未发生此类事件,警方也辟谣称未接到相关报警,请市民切勿传谣。

3

【怨咒类】

转发就能避祸

不转发就有灾

“我爱妈妈,请转发六人,妈妈肯定长命百岁,如果不发,三天之内,妈妈必有大难。”微信里也有一些恶作剧,令人厌烦。转发的话,对不起其他朋友,不转发的话,心里似乎有疙瘩。之前,在吉林长春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子接到“诅咒”信息后大怒,持刀捅向发微信的朋友,造成一死一伤。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为何一条“危言耸听”的微信会多次流传?有传播学家分析,如鸡肉艾滋病等问题,它涉及饮食健康,市民最为关注,当听说自己天天接触的食物,可能会感染病毒时,不管什么时候,宁可信其有,于是,产生恐慌情绪。另外一方面,在微信朋友圈传播,是熟悉的朋友发的,很少人会质疑,谣言就会变成流言,这就是三人成虎。

提醒

微信微博传谣

或被追究刑责

相比论坛、微博,微信属于一定的私密圈,但不实的、甚至危言耸听的信息,就能随便发吗?

今年9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开始实施。《解释》规定:编造恐怖信息,传播或者放任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应认定为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

“微信虽然开放性不比论坛等网络传播,不过,一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事态形成,即使捏造者、传播者都不是故意的,也可能会被追究刑责予以严惩。”有律师认为。

本报记者 吴俊鸿

责任编辑:蓝晓梅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频道点击排行
网站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