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昔日西海岸小渔村 今日“新城区新社区”
东南网11月15日讯(福建日报厦门观察记者 陈韵 林泓 熊东帆)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这其中,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激发人的活力是重中之重。海沧建区十年的实践所体现的正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活力。 厦门市海沧区经过建区10年的积淀,从偏居一隅的闽南小渔村发展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投资环境日臻成熟,经济社会快速崛起,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区第20名,成为前二十强中唯一的非长三角、珠三角的区;位居“2013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第19名;通达的路桥与闲适的公共自行车道组成了城市的脉络,开放包容的新精神与“同驻共治”的铿锵理念涤荡出了城市的底气,“没有围墙的政府”和先进的社会管理创新则交汇出了城市的和谐与魅力。 时光如梭,海沧犹如一株根植在厦门大地的幼苗,逐渐成长为“新厦门人”精神在特区窗口传承发扬的巨木标杆,也日益长成“类似岛内,胜似岛内”的“不一样的厦门”。 新城区成长扎根厦门枝繁叶茂 “好几年前,有天下班比较晚,没赶上班车,我转了四趟车,一共花了6个多小时。”漫长的回家路让海沧区政府办副主任陈意安至今仍记忆犹新,“现在车快的话15分钟就到了,真想象不出当时怎么那么狼狈。” 看如今的海沧,公交路网全区覆盖、路桥通达宽敞。沈海高速、厦漳高速等高等级公路及马青路、翁角路等城市主干道快速建成,“六纵四横”交通体系通达全国各地,城市向心力不断增强。 “我在海沧住了10多年,看着这么多房子,跟种菜一样长出来。”陈意安的一席话很朴素,但却道出了海沧十年来城市建设驶入“高速车道”、人气愈来愈旺的发展轨迹。 立于蔡尖尾山之巅远望南方,海沧南部新城建设惊涛拍岸,东南国际航运中心雏形初现、泰地海西石油交易中心总部大楼与之交相辉映、中央商务区群楼崛起,总部经济群蓄势待发;绿道蜿蜒、绿树错落、花朵缤纷,生态福利动人心弦;两年多的时间新增人口超过15万,成为厦门岛外人气提升最快的区域。在海沧北部的马銮湾新城内,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大师们和房地产巨头们正在为这个美丽的湾区忙碌着,吸引了众多热切目光。 在庆祝建区十周年之际,在北京举行的百强县区颁奖盛典上,海沧再传捷报——进入“全国百强区”前20强。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从“无名”到前25强再到前20强,这前进的每一步,都是海沧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生动注解。 我们看到,一组耀眼的对比数据自这块1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喷薄而出:生产总值建区之初刚破百亿,今年1-10月完成355亿元,十年来翻了两番;工业产值2003年完成301.5亿元,今年1-10月份完成805.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区级财政总收入2003年8.05亿元,今年1-10月完成66.3亿元,增长近8倍。目前,海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工业产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更是实现全省“七连冠”。 新城区终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庇荫着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外来工符合“四证”子女入学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 新产业求变由危转机变“失”为得 “2003年,我们想在海沧办公,可是海沧还没有写字楼,只能到厦门岛内去。”海澳集团董事长郑金泉指着海沧湖边一幢幢漂亮的玻璃幕墙写字楼,告诉记者。“如今海沧建起了泰地海西中心,发展总部经济,不只是我们,很多企业都从全国各地入驻海沧,企业对政府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十年来,海沧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实施、厦漳泉同城化、跨岛发展等重大机遇,深入推进“大港口、大产业、大社会”,加速迈向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厦门健康生态新城区,在“小”空间中创造出“大”成绩。 海沧曾与3个超大型台资工业项目擦肩而过,失去了3次大幅提升经济指标的“机遇”。海沧的决策者攻坚克难,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不断推进转型升级。 海沧拥有2 6公里海岸线,可建万吨以上泊位3 2个,目前海沧集装箱吞吐量占厦门市一半、全省三分之一。“港口是海沧最突出的优势,港口经济是海沧转型升级的主要着力点。”海沧区主要领导说。 依托日益成长的大港口,海沧整合物流、信息、资本、人才等要素,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无中生有”。海沧不产油、不炼油,却拥有全国第二大石油交易平台——厦门石油交易中心。中心成立3年来,去年交易额突破4 0 0亿元,今年8月电子交易上线,全年交易额有望超千亿元。 与此同时,海沧每年投入约2亿元扶持生物医药产业。1 0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港,研发新药逾全省8成,推出了全球首支戊肝疫苗、全国首支宫颈癌疫苗,今年生物医药产值可达100亿元,十二五末可望达3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海沧致力打造红酒、钢材交易中心和汽车、石材等专业市场,引进了沃尔玛、天虹等知名商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年增加近10倍。与2003年相比,三次产业比重中,二产从95.3%降至69.4%,三产从4.1%升至30%。 新精神共生凝心聚力同驻共治 “十年前,日月谷温泉开业初期有400多名员工,员工买东西要到村里的小超市,周边环境不够成熟,很多员工都走了。”日月谷温泉执行董事陈冠羽说,十年后的今天,路灯亮了、道路平了,大型超市、咖啡厅、网吧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日月谷温泉也即将迎来第1400名员工。“有些外地员工还把老家的亲人都接了过来,在这里安家。”陈冠羽说。 如今的海沧,绿树成荫、绿道纵横,“绿色福利”与日俱增,厦门首个公共自行车系统让市民尽享“慢生活”乐趣;全区、镇(街)、社区三级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全省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县(区)级行政服务中心落成。越来越多人融入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享受“新厦门人”的幸福生活。前不久,在海沧举办的“乌兹别克斯坦建筑厦门城市风光摄影作品联展”上,乌兹别克斯坦驻上海总领事萨伊达感慨之余用“不到海沧,等于没到过厦门”来形容他的感受。 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中,山海相依、湖岛交映的海沧成为全市两个试点区之一。 于是,“新厦门人”的精神又在共同缔造中不断延伸内涵,“融入”与“参与”和谐共生。 作为全国面积最大、成立最早的台商投资区,不少台商都主动参与到共同缔造美丽海沧的行动中。他们结合台湾城市建设的经验,共同为海沧的建设出金点子,也一起捐资共同参与海沧湾公园的提升改造和青礁慈济宫建设。 城市建设来自于人民意愿,最终又服务于人民,这是海沧越来越美的内涵所在。兴旺社区搭设“民声话仙场”、组织阳台绿化、绿地认养、空间认管,“生人社区”变成了“熟人社区”。海虹社区成立由业主代表、物业和社区三方组成的小区自治促进会,通过“微自治”化解矛盾。用海沧区主要领导的话说,“城市社区通过共同缔造实现了自治,老百姓自己管理自己。”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则在日复一日与政府的“同驻共治”中实现了当家自强。山边村由“政府配餐”变“群众点菜”,村民自发提建议,让地让利、出资出力,建设篮球场、山边公园、幼儿园、污水处理池、垃圾清洁楼等。 东孚镇寨后村西山社进行村容整治,通过共议,拆掉了居住区内的一个池边猪圈,村民自掏腰包建纳凉亭。60多岁的西山社村民吴水全对记者说,“这次村容整治改造从头到尾都是让我们当主角,改什么,怎么改,建什么,怎么建,政府请我们一起议、一起看。”由于整治改造的都是自家的房前屋后,方案也是自家选的,所以大家都乐意干。村民齐动身,小家变大家,一个个“美丽乡村”在村民的手中诞生! 时光荏苒,翻看海沧10年建区一段段闪烁的历史,里面印记的是,造就城市光荣与梦想的辉煌。“新城区、新社区”是海沧最为生动的注脚,多元包容、同驻共治的“新精神”是海沧最具魅力的城市品格。而今海沧又将以此为起点,踏上新的征程。 “牢记历史使命,走好海沧之路;勇于担当,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改革创新,当好新城建设、产业转型、共同缔造的三个排头兵。”海沧区决策者对未来之路有着坚定而清醒的认识。 陈韵 林泓 熊东帆 |
- 2013-11-15骑行过节 感受美丽海沧
- 2013-11-15进一步提升海沧信息化建设水平
- 2013-11-15营造浓厚的“骑行海沧”氛围
- 2013-11-15海沧“微志愿”帮困难学子圆梦
- 2013-11-15第二届“感动海沧”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 2013-11-15海沧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校园环境
- 2013-11-15厦门海沧:严查占道经营 共建美好环境
- 2013-11-15海沧推进涉台审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