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思明区 海沧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
镇街视窗:
部门直通车:
鹭岛消防 妇联新闻 工会 文明湖里 文明同安 计生委 党工委 电业局 港口管理局 物价局 海事局 旅游局 教育局
企业风采:
海翼集团 夏商集团 厦门国贸 翔业集团 翔业公益
行业频道:
房产 汽车 建材 食品 保健 商会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厦门最后的盐场关闭 位于大嶝曾作为贡盐受赞

xm.fjsen.com 2013-11-07 06:59   来源:厦门网    我来说两句

“舍不得。”大嶝盐场关闭的消息一经传开,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提到大嶝盐场,人们总能说出很多故事。据悉,清朝,大嶝盐场的盐一度作为贡盐进贡朝廷,皇帝品尝后觉得贡盐甘咸爽口,特加封盐场,所以人们把盐场称为“尚方”盐场。一些老盐工在盐场工作了一辈子,“人晒盐,人被晒”,仍然乐此不疲。有人甚至说: “再让我们晒个一年半载多好!”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佩珊 袁晓敏)白花花的海盐、顶着烈日劳作的盐工、盐田里嬉戏的海鸟、偶然拍水而过或驻足的白鹭……大嶝盐场的这番景象估计日后只能在照片里回味了。昨日,作为福建四大盐场之一和厦门最后一个盐场,大嶝盐场关起了铁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它的谢幕并不完美,甚至略显仓促和狼狈———海水还在池里晒着,盐工们心有不舍。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大嶝盐场时,盐场的大铁门已经紧闭。透过铁门往里看,盐场里空荡荡的,只有几只白鹭和海鸟在水池、田埂里边嬉戏。它们贪图这无人的时光,却不知今后这里将不再是它们的游乐场。

记者辗转找到了盐场的一名管理人员蔡清永,他骑着摩托车带着记者从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进到了盐场。记者看到,平日堆放在结晶池旁边的小盐堆已经不见踪影,石板上仅剩薄薄的一层海盐。

据介绍,得知盐场要关闭,工人们已经清理了几天,昨日上午做完手上最后的一点活便离开了。“八点半之前,最后几名工人离开盐场。”而这一天,将是他们作为盐工的最后一天。确切地说,自他们离开后,这个他们奉献了大半辈子的盐场就将退出历史舞台。

据介绍,大嶝盐场原有盐田30000多公亩,近几年由于开发需要,盐田面积已经锐减至14000公亩。现在,由于翔安开发建设,这片盐田成为了收储用地,于昨日卸下晒盐重任。

记者从大嶝盐场了解到,目前盐场在职员工共有140人左右,不仅有大嶝人、蔡厝人,还有莲河片区居民。这些人中不乏在盐场干了大半辈子的老盐工,也有不少三四十岁的年轻盐工。有的盐工已经80多岁了,闲来无事还经常下盐场溜达。

“真是舍不得。”对于盐场关闭之事,盐工们显得不舍又无奈。告别盐场之后,没有农田,讨不了海,他们未来的生活一时失去了依靠。

相关链接

“再让我们晒个一年半载多好”

宋永春是大嶝本地人,今年63岁。1972年,20岁左右的他踏进盐场大门后,一直干到现在。41年如一日,天气好,下盐田工作,“人晒盐,人被晒”。

“真是舍不得。”宋永春说,他虽然不是第一批进盐场的人,但也算是看着盐场一点点成型、扩大。小到结晶池底一片一片的瓦、整齐有序的引水沟、工具房,大到盐场旁的堤坝,都是盐场一代代人的心血。“台风天、暴雨天,大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抢险,就是为了守住盐田、守住盐。”宋永春说。

41年的晒盐生涯里,让他难以忘怀的景象多得数不清。不过,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那一场台风,宋永春虽记不清具体日期,但当时抢险的景象历历在目。“一大早接到台风警报后,盐场的30名职工赶紧下盐田。”宋永春说,风大雨大,大家就在工具房里,看到哪里涌出水来,赶紧扛沙包顶上。“就怕堤坝垮了,整片就没了。”

至于盐场关闭,大家感情上难以接受。“舍不得。”记者采访一个上午,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再让我们晒个一年半载多好!”一名女员工说。

曾是贡盐被赞甘咸爽口

大嶝盐场是厦门历史悠久的大型盐场,可追溯至唐代。当时同安(大嶝原属同安)田少海多,产盐成了沿海居民重要的生活来源。得益于当地的气候,翔安一带出产的海盐为白细盐,产量大,质量好。

关于翔安的海盐,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清朝,大嶝盐场的盐一度作为贡盐进贡朝廷,皇帝品尝后觉得贡盐甘咸爽口,特加封盐场,所以人们把盐场称为“尚方”盐场,这些往事一直在当地居民中被津津乐道。

大嶝盐场的管理人员蔡清永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大嶝盐场规划于1965年,1968年投用,“大嶝盐场的盐除了供应厦门外,还销往漳州、宁德等地。”

另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嶝盐场的巅峰时刻出现于1985年前后,当时年产海盐量达13000吨至15000吨,而其他时候产量在10000吨左右。

记者了解到,大嶝盐场产的海盐主要是加工用盐,仅有少部分加工成食用盐,并非市场上食盐的主要来源。一名盐场工人介绍,大嶝的海盐主要销往一些食品加工厂。

(晨报记者 陈佩珊 袁晓敏)

海水变盐至少晒一周

一直以来,大嶝盐田都保持着最古老的晒盐方法———日晒法。这种晒盐法主要利用滨海滩涂,筑坝开辟盐田,吸引海水灌池,太阳暴晒变成卤水,卤水再被送往结晶池,形成海盐。一旦遇上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还要将卤水送往卤井,等天气晴朗再抽回地面。

盐工向记者介绍,这种传统晒盐法程序繁杂,步骤多,要经过十来道工序才能让海水变盐。“天气好的话,海水变海盐,只要一周。若天公不作美,晒个把月也是有的事。”

(晨报记者 陈佩珊 袁晓敏)

责任编辑:蓝晓梅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频道点击排行
网站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