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学村飘书香 侨乡集美诠释宜居新城
海西晨报讯(记者 谢祯 袁青青 钟梦然) 一百年前,集美,渔村。对,它只是一个外界都不知道它名字的小渔村。当时,集美人口不到2000人,绝大多数是文盲,村民们多以讨海为生。 一百年后,侨乡,新城。对,它已经变身为厦门岛外新城建设的示范区。如今,“一心四片”的新城规划,正张开手掌推动这座书香环绕的土地奋进。 今天,公元2013年10月21日,正是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00周年的大喜日子。让我们一起,跟着集美百年发展足迹,一同感受这片热土的脉搏! 小渔村变身学村 木帆船、那片海,还有讨海的老人…… 这里是100年前的集美,更准确地说,是集美渔村。 而这个渔村的命运,因为一个人,提前被改变。 “1912年秋,一艘木帆船鼓满风帆,乘风破浪从厦门朝集美驶来。陈嘉庚先生携妻子儿女,搭船从新加坡回厦门,再从厦门回到集美。”《集美校友》主编、《百年往事》作者陈经华告诉晨报记者,据他了解,1912年陈嘉庚回集美后,经常到集美各社走走,到邻村拜访亲朋好友。 所见皆同,到处都是光腚孩童,粗言野语,相互谩骂,成群结队,打架斗殴,有的还聚在一起赌博抽烟。看到这一切,陈嘉庚十分难受。先生问乡里人,为什么孩子如此野蛮,得到的回答都一样:旧学已荒废,新学没钱办。先生想:孩子没地方读书,无所事事,怎能不学坏? 于是,在1913年3月,陈嘉庚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正式成立。闽海之滨的小渔村集美,响起了第一声新学年的钟声!这钟声宣布了集美小学的开端,也宣布了集美学校的建立。这钟声,也标志着先生长达半个世纪艰苦的兴学历程的开始。 1922年左右,集美不但有了男小,还有女小、师范中学等等。通往大社祠堂的道路,已成一条人来人往拥挤的临时街道,两侧摆满了鱼、虾、蟹、海螺、海蛎的小摊。摆摊卖海鲜、蔬菜的都是村民,有集美的,也有邻村的。买菜的多数是学校职工家眷和学校膳厅的厨工。他们见到陈嘉庚,有的打招呼表示敬意,有的怯生生往后躲。从这条小街可以看出,学校为村民打开了谋生的道路,村民为学校提供了后勤保障。 “当时,许多村民都在学校做工。学校已经成为集美社和附近村落的经济中心。”陈经华在《百年往事》中写道。 学村成就 侨乡集美 石板路、“斗笠”房,还有充满诗意的龙舟池…… 这里是个“村”,闻名世界的“村”。 集美幼儿园、集美小学、集美大学,有人说,集美人真幸福,一生不用出“村”,便可以读完幼儿园到大学。这个“村”,便是集美学村。 从1913年创办集美小学,到2013年正式建立集美大学博士点,时针正好走了整整100年。如今,集美的文教区之名已享誉海内外,拥有完善教育体系和完备的教育设施。中科院环境研究所、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厦门理工学院等14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也纷纷落户集美,在校师生高达20多万人。 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富的集美,这里生活着大量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记者得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现有近千名留学生,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每逢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他们就会举办泼水节、水灯节、东南亚美食节,使得校园充满异域风情。 学校林立,让集美变得书香味十足。学子们的努力,让集美更具文化底蕴。 侨乡集美诠释宜居新城 居,住所,或为生活处境。 一座城,如果得不到居者的认同,那么,它不会有未来。 当厦门市岛外新城建设的号角从集美开始吹响时,集美新城这个崭新的名字,开始给了无数市民的想象空间。 人们开始用“脚”投票,开始用“买房子”投票。有数据显示,集美区的商品房,不管是成交量还是成交价,一直走在岛外前列。 宜居的集美,才是人们想留的地方。灌口三社村民老蔡说,在集美,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绿洲计划”。村里低收入家庭得益于“绿洲计划”的及时雨露,不再紧张无助;隔壁那刚考上大学的孩子,也因“绿洲计划”的阳光,不再因家庭贫困而害怕与大学无缘;集美区的孤老,很多已住进了集美区社会福利中心,衣食无忧。在集美,所有外来员工同样享受着“绿洲计划”带给他们的温暖。 要知道,2012年集美区社会救助“绿洲计划”财政投入高达10304万元,并在全市最先建立“一站式”及时结算平台。 除了教育和医疗的“绿洲”,集美基层员工们还享受着“心灵绿洲”。为此,集美区委宣传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查,每年开展百场心理讲座,让20万基层员工受惠,这也让集美区委宣传部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心理学普及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集美区现有非公企业3000余家,员工总数超过20万人。“心灵绿洲”实施4年多来,参与讲座的企业员工达到20万人次。 宜居新城 示范岛外发展 一心四片、产业支撑;新城建设,齐头并进。 不管是早些年设立的杏林老工业区,还是后来先后设立的杏林台商投资区、集美台商投资区,集美,一直走在全市工业大发展的道路上。 杏林湾路,原本这里是一个村庄,后来有了路。而在这条车辆奔流不息的公路两旁,一边是大气磅礴的10余栋商务大楼拔地而起,一边是嘉庚风格公共建筑群傲然耸立。 站在新落成的集美塔之巅,眼前的新城,已经让人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从杏林湾畔吹来的风,给了建设者们无限的动力。瞧,集美新城核心区的集美市民中心、诚毅书城、诚毅图书馆、诚毅科技馆、嘉庚艺术中心等公建,都已相继完成外部或内部装修,不日将投入使用。 再看集美新城的其他片区,位于后溪的厦门北站,即将迎来厦门动车全部在这里始发的光荣任务。灌口小城镇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当然,新城建设没有产业支撑,容易成为空城。而集美新城的设计师们,早就考虑好了这一点。作为进出厦门岛的交通门户,位于厦门城市几何中心和厦漳泉龙同城化几何中心,集美新城早早开建强大的产业链,以支撑新城发展。比如落户集美新城核心区的软件园三期,记者近日便在现场看到,这里一片忙碌气氛,一些研发楼已进入投用状态。软件园三期是集美新城主要组成部分,总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87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460亿元,是海西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软件园。 杏林湾的风,一直在轻轻地吹拂着,它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传奇,一个梦,一个学村变新城的梦。这个梦,不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