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学村历史
勉力维持(1937年至1949年) 1937年七七事变后,金门失陷,厦集成为最前线,集美学校面临重大转折。师范、中学、商业、农林、水产航海各校,不久即被迫相继迁往安溪办学,小学则移至同安农村。之后,各中等学校有的改校为科,有的几度分合,有的辗转安溪、大田及南安等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陆续迁回集美,结束了这段校史上最为艰难困苦的播迁时期。而师范学校因被福建省教育厅以“私立学校一律不许开办师范教育”为由停止招生,则在1940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被迫停办。八年中,各校原有的校舍,多数毁于日军炮火,数十座屋宇无一完好。在陈嘉庚和广大集美校友的努力下,后来虽然陆续修葺,但到1949年底,又遭国民党军队飞机狂轰滥炸,再度留下满目疮痍。在抗战初年和国民党发动三年内战期间,集美学校的办学规模都曾一度大幅缩减,各校基本处于“维持”时期。至1948年秋,学村仅剩6所学校,即: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集美高级中学、集美初级中学、集美小学和集美幼稚园。 恢复发展(1950年至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先生于1950年应邀回国参政,并从此定居集美。在他的亲自主持、监督下,集美学校积极修复被战火毁坏的校舍,同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1951年至1954年四年间,校舍建筑面积就相当于1913年至1949年36年的总和。短短几年中学校迅速得以恢复并有很大发展,新办了水产商船专科学校、航海专科学校和华侨学生补习学校。1955年秋,集美各校学生总数达到5217人,为解放前学生数最多的1931年的两倍。1956年后,集美学校由人民政府全面负责,各校的办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至1960年达11,638人。其中尤以侨生增多最为快速,从建校至1966年的12年中,共接待1.8万名归国侨生入学,成为名符其实的“侨生摇篮”。1961年陈嘉庚先生逝世后,中央和各级政府更加关怀集美学校,各校规模也有了更大的发展。 动乱复办 (1966年至1978年)“文革”中,集美幼儿园、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侨校、集美航海学校、集美水产学校、集美水产专科学校、福建财经学校等学村八所学校,除中小学外,均于1969年底后陆续停办或解散。集美校委会(1956年由原校董会改组而成)基本瘫痪,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福南大礼堂、医院、印刷厂等,先后被划归外单位使用。中小学也处于一派混乱局面中。“文革”中、后期,上海水产学院迁至集美,改称“厦门水产学院”(后分为上海、厦门两院);航海、财经、轻工、水产等校陆续复办,并新办了体育学校。“四人帮”垮台后,全国开始了拨乱反正的工作。1978年,侨校复办,航海学校改办为航海专科学校,体育学校改办为体育学院。这时的学村各校虽已基本恢复正常,但十年浩劫对集美学校造成的严重破坏,却是无可挽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