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社区诉说新梦想 市民争相叙述厦门的“美”
[新记者手记] 古朴厦门 隐于闹市 本报见习记者 袁舒琪 “大隐隐于市”是我对镇海社区的第一感觉。 时间在这里仿佛变慢了:有人穿着拖鞋走到阳台,揉着眼睛浇花;老人们围坐泡着功夫茶,闲扯家长里短;孩子们放学回了家,又相约下楼撒欢;几个妇女相约一起买菜,一路洒满笑声。 这儿的生活真淡,淡如清水,淡得好像只剩柴米油盐。但我却感到一股浓浓的生活味,周遭的车水马龙、花花世界,似乎都影响不了它分毫。 李桂兰住在镇海社区已有十余个年头了。她与老伴都不是厦门人,却愿意将今后的生活扎根于此,儿女们买了大房子请他们同住,他们不去。我问她为什么,她只是笑笑,“这儿不同别处,生活宁静,邻里间的老人常常聚在一起,虽然平淡却有滋味。”她的老伴听了也忍不住插话,“这就是厦门的魅力,很生活。” 听到此,想起帕慕克笔下的一句话:一座城市也许与下座城市极其相似,但城市的多样回忆才是它的灵魂。这才恍然大悟,现代也许让城市“千城一面”,但专属的生活回忆才令城市独特。原来镇海的这股浓浓生活味,就是最古朴的厦门味。在我看来,厦门味不在鼓浪屿的明丽风光,也不在中山路的灯火阑珊,它在最细微的生活里,在社区老人同饮的清醇茶香中,在和谐邻里的人情味里。 要离开时已是傍晚,我又回头看了一眼镇海社区。这份属于厦门的恬淡舒缓,虽立于闹市,却永不消逝——这是“美丽厦门”最有力的注脚。 【社区见闻】 自己家园自己打造 本报记者 林燕贞 九竹巷是镇海社区一老旧小区,最近正在“大变样”。好几幢居民楼的防盗门装上了,楼道灯也陆续亮了,这个“开放”了几十年的小区,逐渐“变身”成封闭式小区,原本破落的“容颜”也逐渐“清丽”起来。 “这可都是居民们自己动手打造的。”镇海社区书记苏江圳兴奋地说。九竹巷小区的出入口太窄,居民们希望拓宽,但要拓宽,路就会“挤”到居民阿宝家的窗前。她二话不说,立即表态“该拓宽就拓宽”,大不了她把窗户封起来不用了。施工时,她还把自家的电接出来给施工队用,还有热心居民主动帮忙清理卫生。72岁的李亚珍阿姨主动当起了“美丽社区”的宣讲员,把社区建设的规划告诉其他居民。 “以前小区建设很多事情都要我们出面,现在居民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苏江圳告诉记者,镇海社区80%的小区是无物业管理的,如今,居民们共同参与自治管理,居委会工作人员也走进社区听取意见,把居民们关切的问题一项项落实。 老旧小区用焕发出来的“新活力”,正一步步接近“金色梦想小区”的构想。 |
- 2013-09-13集美“十大行动计划”生成83个项目
- 2013-09-11海沧“五个携手”让9·8更美
- 2013-09-11翔安全省率先实现“班班通”多媒体教学全覆盖
- 2013-09-10海沧“美丽厦门”试点赢得客商盛赞
- 2013-09-10海虹社区:规划专家量身定做“美容计划”
- 2013-09-10詹沧洲:美丽厦门建设为各国提供更多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