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年用品市场亟待开发 厂家不想做商家不愿卖
谢女士是厦门媳妇,经常会给家中的老人买些衣服,她常去的地方是梧村车站旁的一家百货。她告诉记者,三四楼有不少老年服饰,“一看就知道”。然而,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老年服饰店都是“蜷缩”在商场里,被众多时尚品牌重重包围。不仅商场没有导购指示,连商家也没有打出“老年牌”。所谓“一看就知道”,其实是“一件一件地看,才知道”。 商场里,一位经营老年女装的店主告诉记者,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衣服可选择的空间很小,款式比较单一,基本不考虑身高。“男装更难买,几乎没有专门为老人做的,只能从年轻人的衣服里选老气的款式。” 老年用品和服务的另一个尴尬是:缺少品牌。厦门周边的年轻人可以“享用”众多知名品牌,老人却没有一个。 老人手机也是如此。王先生的母亲已经退休在家,因为严重老花,她难以使用普通的手机,王先生想给母亲找一款老人手机。市面上、网上的老人手机虽然种类繁多,但却少有能被认可的品牌。即使在大商场里的产品,也带着一股股浓浓的山寨气息。 进入细分市场 做大“夕阳红”产业 一个多月前,新华路上的“夕阳红老人用品店”,在营业14年后倒下了。记者走访发现,在第一医院、中山医院附近就有不少打着“老年用品”的店铺。但这些店铺仅在售卖简单的轮椅、拐杖、按摩器、放大镜、助听器、血压计等产品,产品鱼龙混杂,且同质化严重,行业低水平竞争,市场也一直难以做大。 李淑如开了12年老年用品店,几乎是厦门最早的一批业者。她说,如果能进入细分市场,这个“夕阳红”产业或许就能一直“朝阳”下去。 2002年,32岁的她在同安开了一个老年用品店,专卖老年服装。因为市场一片空白,她的店很快就旺起来,一天营业额最多5000块。2年后,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她意识到:“老年服装好做,但门槛低。” 后来她把焦点转移到老年人用的无障碍器械上,并频繁地参加各地的老博会,走访外地的厂家。哪里有新产品,她都知道:给弥留老人喂食的便利杯、帮助卧床老人出门的移位器、防止老人摔伤的防摔裤…… 因为深耕细分市场,她的店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超过10万元。在老人圈里也小有名气,不仅泉州、漳州的医院找她批发产品,连温州都有客人慕名而来。而她的淘宝店,“除了西藏,全国哪里都有客户”。 现在,她已不满足于代理代销,准备打造自己的品牌。她为全身瘫痪的老人设计一种护理服,衣袖裤管可以打开。“没有工厂愿意代工,我就请裁缝手工做。我已经申请了商标,准备从小打小闹开始,准备搞研发。” (鲁礼义) |
- 2013-08-29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 厦门将建养老服务平台
- 2013-08-29厦门将建养老服务平台 选址湖里灿坤原厂区
- 2013-07-17厦门:争取在2015年 将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全市联网
- 2013-07-11民政部:常回家看看入法为推进养老服务提供保障
- 2013-06-17南京5.3万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 2013-06-10中国开展居家养老状况调查 夯实居家养老服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