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建筑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绿色海绵为城市解渴
人物名片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和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曾九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等。 我认为,应该把城市绿地当做城市海绵来设计,利用绿地滞留、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建成城市的‘绿色海绵’系统。 ——俞孔坚 文/本报记者 梁辰 图/本报记者 郑晓东 梁伟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评审会前一天,俞孔坚以一场“大脚革命——生态城市与美丽中国”为主题的精彩演讲,先行引燃了厦门市民对传统意义上审美价值的重新审视。俞孔坚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两个抓手,一个是绿色基础设施,另一个则是“大脚美”的审美标准。 真正建立起“慢”的系统 厦门日报:您认为厦门该如何建设成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 俞孔坚: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城市化的基石,这也决定了一个城市的运营方式和生活方式。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宜居城市需要的是绿色基础设施,马路要小,污水通过自净解决。生态建设最核心的就是水问题的处理。近年来,许多城市发生内涝灾害,但是厦门作为一个海岛原本不应该被淹的。什么原因?还是基础设施的问题。 厦门是缺水城市,如果降雨都能留下来合理利用,这是美丽城市;如果大家都能够骑着自行车去上班,这是美丽城市;如果游客来厦门不用担心车辆,有慢行道,这是美丽城市。厦门“快”的系统已经建得很好了,我建议下一步应该把“慢”的系统真正建立起来,打造慢的水流、慢的人流,追求“慢生活”是最合适的。 建“绿色海绵”留住雨水 厦门日报:您刚刚提到厦门的城市内涝问题,有何解决办法? 俞孔坚:现在许多城市都是靠埋排水管道来解决内涝,实际上不需要做这些。建设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不应该是排水,而是把水留在岛上,这也是生态文明时代应该践行的。雨水不应是灾害,而是福音。我认为,应该把城市绿地当做城市海绵来设计,利用绿地滞留、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建成城市的“绿色海绵”系统。 比如我们建造一个雨洪公园,可以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低洼地可以承接和过滤雨水。这就形成蜂窝状的海绵系统,同时减小了城市排水管压力。建立这样的公园,造价不到一般公园的四分之一。 有关部门可以对现有绿地、河湖及道路系统,小区绿地和分散式排水管网进行系统整合,做一个“绿色海绵”的长期规划和近期建设的系统方案。包括建立雨洪公园,降低公园绿地标高,沿路设计生态沟,在社区建立雨水收集绿地等等。 |
- 2013-08-15建设“美丽厦门” 厦门交通体系将大“变革”
- 2013-08-14顶级专家谈城建:建设美丽厦门需“软硬兼施”
- 2013-08-13“美丽厦门”海沧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 2013-08-13美丽厦门共同缔造
- 2013-08-13翔安:缔造美丽厦门 迈开坚实步伐
- 2013-08-13建设美丽厦门要有参照系 市民建议向国外名城学习
- 2013-08-12“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