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6日讯(福建日报厦门观察记者 廖丽萍 通讯员 管轩 陈智明)
瀚天泰成公司的碳化硅外延晶片生产车间。刘方昆摄
日前,厦门火炬高新区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园区企业绿邦膜科技的“LB纤维丝增强型中空纤维膜及组件”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海一生物自主研发的“对虾用高活性生物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喜获国家发明专利……一连串的创新成果不仅让高新区朝着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目标迈进了一步,也为高新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创新引领发展。去年,高新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出150亿元的工业产值,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国领先。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8.2%,增速高于全市一倍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逼近千亿,占全市的41.7%。高新区已成为厦门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创新、创造的主力军。
服务保创新
近期,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瀚天泰成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参与了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SiC碳化硅外延材料研制的课题,与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一道组成“产学研用”联盟,共同建设开发的SiC电力电子器件工艺制造和模块封装平台。
一直以来,高新区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以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协同创新为核心,以利益共享为动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联系合作,走出了一条“内联外合”的特色之路。
为了完善服务体系,保障创新发展,高新区一面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建设创新体系,打造创新载体和平台,一面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新区创新体系建设。目前,高新区已拥有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了总孵化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的海西最大的现代化科技研发孵化集群,在孵企业超过600家。国家LED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为园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的载体。2011年,高新区设立了海西股权投资中心,目前已累计引进86家股权投资类企业,管理基金规模约80亿元,为高新区企业与投资机构和资本市场对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企业促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通过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培育和扶持了大批创新能力强劲、创新研发活跃、创新成果丰硕的科技型企业。
天马微电子建成国内第一条、全球第二条第5.5代低温多晶硅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个神经创伤治疗性药物——神经生长因子(恩经复),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国家一类新药;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了国内第一套互联网监控系统;瀚天泰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提供产业化3英寸和4英寸碳化硅半导体外延晶片的生产商,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厦门优讯自主研发出国内第一颗光通信前端高速收发芯片;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建立的数字病理系统及数字切片远程会诊平台居国内领先地位……
目前,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占厦门市近四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以上;园区企业建成的国家及省市级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超过60家。
人才领创新
上半年,科技部公布了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名单,厦门占有三席,其中2人出自高新区,分别是来自厦门乃尔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聂泳忠、锐骐(厦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谢洪泉。
这是高新区打造“人才高地”的又一得意之笔。对人才引进工作,高新区向来不遗余力。全区上下牢固树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带动”战略,通过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带领一批创新团队、支持一批优势学科、带动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形成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高新区上半年新增8名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目前,厦门高新区共有52个创业人才项目落户,占厦门市已落户创业人才项目的60%以上。这些人才已经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逐渐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