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宅盼呵护 专家:能否给每座侨宅挂张"身份证"?
华侨后裔陈大财正细读晨报。 钟梦然 摄 侨宅主人 实在无力 修护很难 费用太高 今年4月,由集美区侨联策划,林火荣、郑东主编的《凝固的旋律———集美特色侨房集萃》正式出版,该书对集美辖区31座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保存较为完整的代表性建筑加以介绍。然而,没过几天,书中所介绍的对了解近代集美民间教育具有历史意义的凤翔楼却遭拆除。凤翔楼矗立集美95年,房子早已是危楼,墙壁裂了一道大缝,建造者林顺吉的后人由于实在无力修复此楼,只能拆了建成现代楼房。 “多数侨宅的主人都希望可修护宅子,但费用高得实在吓人,有些窗户上的雕花甚至要请外地的专业工匠过来才会修,所以很无奈。”林火荣感叹道。汾阳大厝建造者后裔郭世勤也说:“我虽然拼尽全力去修护,赚一毛钱就拿一毛钱去修,赚一块钱就拿一块钱去修,可还是很吃力。” 事实上,记者在多日走访过程中发现,如今还在侨宅中居住的建造者后裔,大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在侨宅中生活了大半辈子,有的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搬离过侨宅,对侨宅具有深深的情感。 与会专家 提出建议 给个身份 引进项目 侨房如何保护?林火荣以集美区浔江路的文确楼作为例子。文确楼是著名侨领陈文确和陈六使于1937年建成。去年,居住海外的后人回到家乡,正式将文确楼交给集美街道办代为保管。翻修后,文确楼将作为今年10月集美学校百年校庆的“献礼工程”之一,用于陈列华侨陈文确、陈六使用过的物品和文字、图片等资料,向世人展示陈文确、陈六使两兄弟的生平事迹和他们对家乡的贡献。 厦门市博物馆文保中心研究员郑东也建议说,对于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侨宅,能否考虑给每一座侨宅都挂一个牌子,和保护那些古树名木一样,挂一张“身份证”,上面说明此宅的历史和价值,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 也有代表建议说,可引进项目,借出资人之手修护,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侨宅的保护。 |
- 2013-02-23厦门乡村会计变身文物拍客 镜头保护文物五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