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厦门城市交通系统 不能哪里堵就拓宽哪里
瓶颈 出岛通道建一条满一条 有声音说,厦门的人口并不多,所以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没有必要。这种论调,一般都不是久居厦门的人说出的。 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应该建轨道交通,不能单纯只从人口数量上判断,也要从其地理环境构成的交通架构上分析。众所周知,厦门是一个海湾型城市,虽然目前岛内各种城市要素高度集中,但“一体化”的进程已十分明显。 数字凸显这种趋势。比如,各大出岛通道工程,其满负荷周期越来越短,如今,“四桥一隧”正常使用时每日通行量约为36万辆。其中,厦门大桥(1991年通车)7万辆/日,海沧大桥(1999年通车)12万辆/日,集美大桥(2008年通车)5万辆/日,杏林大桥(2008年通车)6万辆/日,翔安隧道(2010年通车)6万辆/日。所有的通道流量均已达到或者超过设计流量。 “可以预见,随着厦门的发展,再多的桥隧工程,也难以满足私家车的增速,同时,‘动脉’通道建得越多,对‘毛细血管’般的城区道路的‘挤压’效果越明显——道理很简单,车流进出易,消化分流难。”一位交通人士认为。 解法 香港模式可当厦门“老师” 那么,如何在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时,减少私家车上路率、降低城区交通压力?大运量高效率运输系统几乎是惟一的选择,只有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公共交通与私车出行的“此消彼长”。 在这方面,厦门有很合适的一位老师——香港。与厦门类似,香港同属海湾城市,分香港岛与九龙、新界,其中香港岛面积比厦门岛更小,只有80多平方公里,它的发展也是一种“由岛向陆域”扩展的模式。 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人口约为400万人,高速发展使其面临与如今厦门同样的问题:海湾相隔,交通来往不便。于是在香港筹划建设地铁时,第一条线路“荃湾线”,即是跨维多利亚湾的线路,这条线路1978年开建,1982年投用。 轨道交通的优势毋庸置疑。按照通行能力保守计算,一般地铁单向截面通行能力可达到3万人/小时,如采用18小时/日运营,单向运输能力可超过50万人次,双向运输的话,能力更是翻倍提升。因此,坊间有“一条地铁五座桥”之说。 同时,轨道交通的全天候运输能力,经济、舒适、高效、准时的特点,让人们纷纷选择其作为出行方式。于是,在香港地铁的支持下,其创造了世界交通的奇迹——如今,人口超过600万的香港,每天约9成的出行量,全部由公共交通分担,其中,地铁日运送旅客达220万-280万人次,是“第一功臣”,使这座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能够保持交通顺畅。 本组文/本报记者 殷磊 徐景明 |
- 2013-07-25中国交通系统百日查出五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 2013-06-25湖南交通系统“高广投”受贿案开审 受贿金额达1.98亿元
- 2013-06-22厦门市交通系统举办安全生产 应急救援演练周活动
- 2013-04-102012年我省交通运输系统8家单位获“全国公路交通系统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 2013-03-25欧洲三月降罕见大雪 多国交通系统成重灾区(图)
- 2012-10-30纽约交通系统遭遇重大灾害 7条地铁线路被淹
- 2012-10-29福州市交通系统代表队在市运会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 2012-08-15仙岳高架开建智能交通系统 一旦堵塞马上就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