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民间捐赠小到信札大到别墅 丰富鹭岛文化记忆
从小受父母的影响,郑启五也是嗜书如命。
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风琴博物馆内,摆放着英国皇宫用的象牙琴键钢琴,用织布机纸带打孔机械原理制作的自动发音钢琴,近4层楼高的世界最大管风琴……据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馆长朱岩介绍,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每一架琴的摆放位置乃至琴灯的放置,都是胡友义亲自设计的,他每次从国外回到鼓浪屿,每天都会到博物馆来看看,“就是不在鼓浪屿,他也经常从澳洲打国际长途电话来问一问,就像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永远都在他的脑海里一样”。
厦大教授
坚信书被翻阅才有灵气 将父母毕生藏书捐厦大
去年4月5日,厦门大学91周年校庆到来之际,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郑启五教授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父母一辈子积存的图书和资料全部捐赠给厦大。
对于郑启五的这个决定,有人不解,有人质疑,有人相劝,但郑启五却有着自己的理由,那就是为了完成父母的遗愿,因为父母过世时均留下遗嘱:“把一生积存的所有图书和资料,找机会都赠送给厦门大学图书馆。”而且他坚信“在那发黄的旧纸里,沉淀着思想的厚重并闪烁着历史的幽光”,“书在被翻阅时才会有灵气”,因此“把父母亲一辈子积存的图书和资料全部捐赠给他们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厦门大学,让更多的厦大人阅读到这些佳作,才是最佳的选择”。
郑启五的父亲郑道传、母亲陈兆璋,分别于上世纪40年代中期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和历史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母校任教,郑道传执教哲学系,陈兆璋执教历史系。“父母都是爱书如命的人,生前把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厦大和他们最爱的学生们,恋恋不舍地走完了教书育人的一生。”郑启五介绍说,父亲甚至在双目失明后,还坚持“阅读”各类书籍,由自己和母亲“代劳”,利用固定的时间阅读给他听。父母积存的图片和资料中,不仅有影响一个时代的《世界知识》(1949-1999)整套杂志;有经济学、历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文丛上千册,其中还不乏著译名家的签名本;还有他们的著作《殖民地问题》、《世界中世纪研究散论》等以及他们参与编写的著译《世界中古史》等。
在那个特殊的捐赠中,被捐出的还有郑道传、陈兆璋夫妇珍藏的数百封旧信,其中不乏谢希德、施蛰存、谷齐光、叶国庆、姚一苇、王梦鸥等著名教授、学者的亲笔信札和明信片,信札的时间多为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新时期奋发的思想与奉献的情感,也体现了厦大长汀时期的学子几十年如一日的同学情、师生情和母校情,是极为珍贵的文字史料。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