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断炊近1个月 政府救济为500条中华鲟续命
■延伸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有突破 可为今后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中华鲟繁育及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养殖场地、水源方面都有比较苛刻的要求,基地的场地租金、饲料费用,再加上电费、人工费,每年都要投入不少费用。据称,厦门中华鲟繁育基地10多年来已投入6000万元。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明令禁止买卖,该基地的收入来源只能依靠每年中华鲟增殖放流的补贴。但基地几次增殖放流补贴才400多万元,平均一条不到1万元,无法弥补基地每年500多万元的投入,因此,造成连年亏损。 周鲁闽介绍说,对于中华鲟的应急处置有两个任务,首先是抢救和保活现有中华鲟,其次要等中华鲟恢复正常后进行放流,好让中华鲟回归到江河大海的大自然怀抱中。下一步,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将积极协调企业,争取对部分中华鲟放流达成协议。 李罗新表示,就目前的情况看,将中华鲟海化后放归大海,整个海化过程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而且有一定的要求,如养殖池的盐度要逐步提升,此外也需要一个温度适中、环境较好的地方。夏天水温很高,对中华鲟进行海化,很容易造成其死亡,而每年的10月,水温较适合。此外,也可以将中华鲟在淡水水域放流,省去海化时间。但要考虑到可能会被渔民捕捞,这样对中华鲟也存在一定危险性。 在全球现存27种鲟形目鱼类中,中华鲟是分布维度最低的鲟鱼,也是洄游距离最长的鲟鱼。正因如此,管理中华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罗新透露,目前厦门已对一些放流的中华鲟配上卫星追踪标签,以此掌握放流后中华鲟的迁移分布、生长发育情况,探索其洄游特性。令人欣喜的是,现在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已有所突破,可为今后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而且中华鲟的繁殖能力更强,一次可以产生几万颗卵,这为大规模繁育中华鲟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
相关新闻
- 2013-06-19"500条中华鲟岌岌可危"续 “吃喝拉撒”有人管了
- 2013-06-04中华鲟断粮一个多月吃上巴浪鱼 饲养池换新鲜水源
- 2013-06-03中华鲟养殖需要公共责任
- 2013-06-03三胞胎"外心宝宝"离世 500中华鲟饿1月政企施救
- 2013-06-03500条中华鲟已经饿了近1个月 政府企业想法子施救
- 2013-06-01养殖场负债2亿老板"失踪" 500多中华鲟没"饭"吃
- 2013-06-01中华鲟饿了月余 生命危在旦夕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