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点评高考作文:好命题也有败笔
2013福建高考作文题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根据这首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不含诗歌)。 编者按:昨晚,莅厦讲学的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孙绍振先生专门为本报独家撰写高考点评文章。这位被外界誉为“影响福建高考作文命题方向的权威专家”指出:今年我省的高考作文命题,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报全文登载孙教授文章,以飨读者。 ●孙绍振 有人问我,对于今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最满意的和最不满意的。我觉得这样的提问,很危险,一来,会迫使我走向绝对化的思路,二来,肯定会给一些我所不喜欢的省份带来伤害。 我想还是把问题深入一步,比较好的命题,也可能隐含相当严重的败笔。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值得研究的,题目是顾城的一首诗,关键的意思是,假如地球没有引力,人就会在天上飘浮。为了拒绝这种“自由”,诗人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片面强调贴近生活 可能窒息学生的想象 这个题目有值得称赞的一面。第一,突破了某种机械反映论的哲学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几乎成了命题的成规。命题者往往拘守于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教条。片面地强调贴近生活现实,可能窒息了学生的想象。而一切创新是和想象不可分割的。文章并不仅是客观对象的被动的、机械的反映,而且是精神的创造,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提升,而且是人格的创造。高考是一种竞争性的写作,忽视了人的精神就谈不上文章的竞争力。 这个题目,好处不但是刺激了想象,而且在想象中揭示了矛盾。人为地球所吸引,是不自由的,飞向天空有了自由。留下的问题不难想象,马上就产生了如何存在的问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就担忧过“高处不胜寒”的风险。不仅仅是寒冷,还有空气,还有水和食物的问题,也就是生存的问题。但是,不能停留于此,如果,从这里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论题就可能深化下去:虽然人还不能直接在太空生活,但是太空提供了电子运动的空间,因此才有了可以遥控的卫星,才有了汽车的定位器,才有了互联网,才有可能探索月球、火星的航天器等。 |
- 2013-06-08李克强错峰考察为高考生让路 特意叮嘱晚些出发
- 2013-06-08专家建议高考打破分省录取制度
- 2013-06-08异地高考“首秀”遇冷 实际报名人数只有预计一成
- 2013-06-08高考试卷押送揭秘:押运车装GPS 途中警方保护
- 2013-06-08中国高考河南样本:城乡学生的退路与前途
- 2013-06-07记者连线:厦门公交起火 BRT中有数位高考生
- 2013-06-07一线教师解读福建高考作文:题目存在特殊性 入题容易高分难
- 2013-06-07厦门公交车爆炸伤者多为361度员工和高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