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拆西借也养不起"一条鱼" 中华鲟饿月余命垂危
就医费早超千万 如果仅需要具备上述条件,中华鲟或许也不会遭遇“灭顶”的危机。 1999年,松浩成立,从莆田引进2000尾中华鲟苗,此后的三四年,又不断从中国水产研究院引进鱼苗。几年时间,松浩就成了我国最大的中华鲟后备亲鱼资源储备基地。 “鱼苗拿来也就牙签那么大,是老板和我们的精心培育,才有今天几十公斤的大鱼。”指着水中自由游动的中华鲟,李先生告诉记者,2年时间,中华鲟才能从鱼苗长到5公斤大小,这个过程中有将近60%的鱼苗会死掉。 从5公斤长到60多公斤,平均死亡率又有60%。也就是说,引进1000尾的中华鲟鱼苗,最终只有160尾成活。 还有,就像成长中的孩子,中华鲟也会遭遇疾病、意外,时常需要医疗救助。 知情人士透露,长期向松浩提供医疗、技术支持的人在湖北,平均每两个月来一次,差旅、住宿都由松浩负担。 “平均计算,包括治疗、药物、常规看护,每年花在就医上的费用就要80万-100万元。”李先生回忆,14年下来,这部分支出早就超过1000万元了。 伙食费一天就要2.5万元 中华鲟要迅速成长,还需要营养搭配的饮食——— 鱼、虾和人工饲料。 知情人士说,目前养殖基地500多条中华鲟,平均70公斤,按照3%的投饵量,每天理论需要2.1吨的饲料,每月光饲料就要60多吨。 “基地现在每天需要饲料3吨左右,每吨成本8500元,500多条中华鲟每天的伙食费就要25500元。”连连叹气后,李先生说,现在,连工人工资都掏不出来,更别说一个月就将近80万元的饲料费了。 而在过去14年里,饲料花费也超过1000万元。 收入 除了补贴就没有其它进项 唯一收入是200多万的补贴 其实,上述所说的只是养殖基地费用的粗略概算。 中华鲟繁育及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养殖场地、水源方面都有比较苛刻的要求,基地每年要投入500多万元。 十几年来,整体投入超过6000万元。 每一笔金额不小的支出,都需要真金白银,那么钱从哪里来?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养殖中华鲟的14年里,除了放流得到的200多万元收入,松浩实业老板李庭前没有因中华鲟得到一分钱好处。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禁止买卖,该基地的收入来源只能靠每年中华鲟增殖放流的补贴。 李先生回忆,十多年来,增殖放流总共有3次。第一次是2001年放流1万尾中华鲟,补贴30万元。第二次是2008年,放流100尾,补贴60多万元。第三次是2010年,放流300尾,补贴126万元,这是放流补贴最多的一次。 “其实,今年也到了可以放流的时候,但基地现在这个样子,根本没人有心思准备投标等事宜。”面如凝霜,李先生说,就算可以放流,每尾4000元的补贴,与基地现在面临的困境相比,也是杯水车薪。 |
- 2013-05-31厦门500条中华鲟紧急"呼救" 养殖老板欠下2亿元"失踪"
- 2012-07-16理工湖见底中华鲟热死了? 鱼肚里发现烟头垃圾
- 2012-11-07150条人工饲养中华鲟下海"搞科研" 9条带卫星追踪信标
- 2012-07-05明溪县夏阳乡旦上村采用高标准 养出“中华鲟”
- 2012-02-15龙岩超市卖“国宝”中华鲟?专家:那是史氏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