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熟练地掌舵驾船。
老林一边精心擦拭着船沿上的锈斑,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在休渔的这三个月,他的计划很多——要访友,甚至还打算去外地旅游。不过,他要先陪伴自己的船一段时间,得检查机器设备,保养船体油漆,并做好防范让“爱船”免受汛期台风的侵害。
渔船在渔民心目中的地位,从老林的一言一行中已可见一斑。事实上,他曾经的“无限荣耀”也正是来自渔船——1995年,他拥有了浯屿第一艘钢质船,令村里的其他渔民惊羡不已。
数十年劈风斩浪,从最初的机帆船,到木制全动力船,再到大马力钢质船,再到现在驾驭的玻璃钢船,陪伴老林的船换了一艘又一艘,老林的生产效率也随之“水涨船高”。他说,如今政府每年都会给渔民提供几万至数十万不等的燃油补贴,而现在渔民买新船,也可以像买新房那样,到银行贷款、按揭了。好政策,让他们扬帆起航,不再有后顾之忧。
2
最振奋 把钓鱼岛海鲜卖到厦门
扬帆出海,少则十天,多则数月。这样的生活,有没有难忘的经历?老林说,渔民并不乐意谈“难忘的经历”,但他们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时刻”。
还是壮年的时候,老林就曾带领村里多条船,前往钓鱼岛附近海域捕鱼——在那里,他们惊喜地发现:无论是鱼的种类还是数量,都比近岸海域多得多。于是,浯屿渔民便想出了一个主意,不来回奔波了,直接在外海把新鲜的鱼卖给前来接应的厦门鲜之源渔业专业合作社。就这样,通过紧张的海上“接力”,钓鱼岛的海鲜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厦门市民的餐桌上。
之后,老林几乎每一年都驾船到钓鱼岛,每次出海,他都像将军出征那样斗志昂扬。这是因为,在老林的理念中,去那么远的地方捕鱼,不仅是挑战大自然,还有无上的使命感——这片海域是中国的,这片海域里的所有资源也是中国的。
自然,“命悬一线”的时候也很难忘。老林说,8年前一个夏季的夜晚,东海海域风雨交加,突如其来的风暴掀起二三十米高的巨浪,把他和他的渔船,变为飘零在大海中的一片“枯叶”(听这段话时,记者脑中不由呈现出电影《完美风暴》里的画面)。当时,老林用尽“吃奶的力气”掌舵,船员们则在翻滚着的船上,齐心协力稳住船体。与大海的这场搏击,持续了5个多小时,尽管已经和风浪打交道多年,但他直到这一刻,才知道什么叫“命悬一线”,什么叫“运气”。
风暴渐渐平息,老林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如同在大海中行船,变化莫测,“运气”,来源于准备,来源于在困难面前的拼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