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城市义工王忠武荣登"中国好人榜" 被称为"全能志愿者"

王忠武参加红十字水上救援活动。
厦门日报讯 王忠武,一位被人们称为“全能志愿者”的梧村街道梧村社区普通市民,不仅感动了厦门,也感动了中国。记者昨日了解到,2012年中国文明网“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10月“好人榜”揭晓,思明区推荐的“全能志愿者”王忠武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成为10月份我市唯一入选“中国好人榜”的好人。
近年来,思明区通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评议身边的好人好事,共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2人荣登“福建好人榜”,7人荣登“厦门好人榜”,他们的感人事迹通过“学雷锋·道德模范在行动百场巡讲活动”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广为传诵。
【全能志愿者】
累计献血六万毫升
相当于12个人的血液总量
上路能擒贼,下海能救人,无偿献血队伍里有他的身影,遗体器官捐献册子里有他的名字。他是思明区政协委员、厦门市红十字水上救援队队员、厦门市义务反扒先进个人,他还是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系志愿服务导师、思明城市义工。
“社会给予我们很多,即便很少,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们也应当懂得去回报它,因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王忠武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1998年,在安溪长坑老家第一次无偿献血的王忠武,成为家乡第一位参与无偿献血的社会青年。从那以后,他一直坚持无偿献血。翻开王忠武一百多本义务献血证,上面密密麻麻地填写着献血记录,他已累计献血六万多毫升,大约相当于12个成年人全身血液总量。
2005年,王忠武从老家来到厦门工作,一下子就被眼前这座美丽的城市所吸引。他说:“厦门是个文明、温馨的城市,有着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我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这座城市做贡献。”
一次参加应急献血的情景,让他至今印象深刻。当天,王忠武在环岛路上骑自行车锻炼,突然接到市中心血站的电话,一名送水工人出车祸在中山医院要截肢,急需B型血的血小板。他挂了电话急忙赶往中心血站,并献出两个单位的血小板,折合1600毫升的献血量。
“那天陆陆续续来了十六位无偿献血者,虽然有的因为前晚喝酒或者熬夜,血液不合格没法献,有的血小板含量不够,只能献全血,但是大家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助人精神也深深感染了我。”王忠武说,当大家全部献完血在大厅休息的时候,血站负责人带着受伤工人的父母走了进来,“两位老人紧握我们的手、再三言谢的情景到现在都还印在我脑海里,他们不断地说厦门是个好地方,是给他们儿子第二生命的故乡。”王忠武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他也时常被别人感动。
【全家志愿者】
动员身边每个人
志愿服务成习惯
如今,在王忠武的名片上,多了“思明区城市义工”这样一个头衔。自今年6月2日,中共思明区委宣传部、区委文明办、厦门日报、厦门晚报联合启动“感恩生活 爱心思明——城市义工志愿行动”以来,每周六都能看到王忠武带着全家人,一同上街宣传城市文明,进社区帮助弱势群体。
王忠武说:“以前,我觉得自己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种类已经很多,但加入思明城市义工后,志愿服务的面更广了。”通过这个平台,王忠武接触到厦门市爱心护理院老人,并定期前去为老人们理发;了解了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他联系身边的朋友,帮忙为从事简单手工艺活的残障人士寻找就业机会;向外地游客宣传公共安全知识时,他主动递上名片,方便游客在需要帮助时联系……而在做这一切时,他总不忘跟家人分享。
在厦门日报社举办的第12届读者节上,王忠武带着他12岁的女儿王灵静一同上台接过领导授予的“城市义工”旗帜。王忠武说,丰富多彩的城市义工活动使他参与公益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孩子也在亲身体验中收获了一堂堂生动的道德教育课,他说:“女儿变得比以前开朗大方了,会主动关心别人,把好东西与他人分享。”
今年三月份,王忠武动员妻子与他一同办理了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手续,原本怕打针的妻子也在丈夫的影响下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
“社会上,有人将打麻将当成娱乐,有人将唱歌当成娱乐,有人将喝酒当成娱乐,我将志愿服务当成了我的娱乐。”王忠武说,帮助别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希望今后能够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文/本报记者 梁辰 吴晓菁
图/思明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