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政府在定点超市投放“储备粮”、“平价菜”销售,有效抑制菜价,真正惠及民生。本报记者 林双伟 摄
东南网-福建日报厦门观察10月31日报道(记者 林世雄 蒙少祥 杨珊珊/文 本报记者 林双伟/摄)民生问题无小事。“医食住行”成了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关系着每一位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决定着群众生活的质量和幸福度。
为了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厦门市推出了一系列惠民重大政策与举措,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在认真听取和研究各方意见建议基础上,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一个月来深入基层单位开展六个专题调研:9月5日,于伟国就破解交通难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和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9月12日,于伟国就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有力举措破解三大“顽疾”;9月21日,于伟国就就业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把就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时隔不久,又对就学问题进行调研;10月10日、24日,于伟国就食品问题和住房问题分别进行专题调研……
民生大于天。短时间内如此密集的专题调研,昭示着厦门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忧民之所忧,想民之所想。伴随着一系列惠民重大政策与举措的出台,厦门市委、市政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承诺。
医:
让看病不再难、不再贵、不再累
“民生以健康为要、健康为基。”9月12日,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的专题调研中,于伟国如是强调。
针对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于伟国指出,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新医疗资源的规划布局建设,加快第一医院门诊大厅扩建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年内力争启动翔安医院等新建项目,进一步拓展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为提高厦门市医疗人才的水平,要引进高端医疗卫生人才,把优质医疗人才纳入全市“海纳百川”引进人才计划,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本地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培养……
近年来,厦门在完善医疗结构,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减轻群众医疗负担上从未止步。截至今年3月底,厦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已达到235.43万人,其中职工参保145.36万人,城乡居民参保90.07万人,扣除铁路、电力行业职工参加省医保统筹外,厦门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越来越多的居民正享受着越来越贴心的医疗服务。
食:
保安全、稳供应、平价格
“事关市民食品安全上,不要说多花几百万元,更多的钱也要花下去。”10月10日就食品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时,于伟国强调财政首先就是要确保民生,而食品卫生,则是民生第一大事,天大的事,要马上办。
谈到食品如何保安全,于伟国说,要“严”字当头,围绕规范化、信息化、制度化三化要求,重点抓好生产、流通和管理监督三大环节。为了确保食品的稳定供应,于伟国提出要加快建设“菜篮子”工程,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形成固定的供应渠道,保证旱、涝、台风季节的蔬菜供应。对于稳定物价,于伟国说,一旦价格超过控制水平,就要启动平价商店,实施以政府差价补贴销售部分平价农副产品,以稳定市场价格。此外,于伟国还特别关注对困难群众的生活补贴问题,“要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去年,厦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位居全国第一,对此于伟国表示,“这个第一绝不能一时的。”据悉,至“十二五”末,厦门市将投入1亿元支持“菜篮子”工程。厦门研制开发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已经上线。现在,厦门1万多家食品经营企业销售的共6万多种食品都拥有了“身份证”。另一方面,一系列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的重点工程启动,9月,九龙江入厦原水实现了全封闭输送,厦门人得以喝上了“放心水”。与此同时,作为厦门第二水源项目的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自今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进展十分顺利,各项配套工程项目全面展开,工程建设后年均可向厦门供水约2亿立方米。
住:
加快保障房建设 让群众安居
“住房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人民群众只有安居了,才能安定、安心、安稳。”10月24日,于伟国在考察了湖里区洋唐居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后的座谈会上说道。
作为六大民生调研的最后一站,于伟国在保障性住房调研中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继续稳定价格,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商品住宅用地供应。在保障房建设上,于伟国说,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按照每年“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方式滚动推进项目建设,推广洋唐保障房综合体的做法,在岛外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配套好、功能全、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生态良好的保障房综合体。
厦门的保障性住房开展得早,覆盖面广,管理规范,被称为“厦门蓝本”。2006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在作出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决策后,在全市6个行政区一次性规划了20个保障性住房小区,总用地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20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可提供社会保障性住房约4.5万套,建设总投资约133亿元。
行:
破解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
“交通是城市的脉络,脉络通,则城市兴、市民顺。”于伟国9月5日在针对市民群众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等交通难题进行专题调研时如是表示。调研后不久,厦门在9月28日同时开工了火车站南广场公共停车楼和东渡路下穿仙岳路通道工程。
对于破解“行车难”问题,于伟国归纳提出了七大举措,包括岛内拟新建12条道路;拟打通岛内28条“断头路”; 实施立体交通,先在岛内道路重要交叉点、拥堵点建设9个下穿通道;进一步改善公交系统,确立公交优先,提高公交覆盖率,积极稳妥地试行公交专线;打造智能交通系统,提高路面见警率等等。
针对停车难问题,于伟国提出加快建设更多的立体停车楼,科学增设路边停车位,实行错时停车。为了解决“行路难”问题,岛内先在区域内建设慢行系统,再通过人行天桥、下穿通道等,将区域慢行系统进行有机串联,进而形成全岛慢行系统。
记者手记
民生之切,落实为先
解决民生问题,可以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压倒一切的大事。这不仅是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更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一方面,厦门市不仅认识到位,而且行动迅速而有效。
在一次交通专题调研时,当有关负责人在说明交通如何的拥堵时,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打断了其发言,“这个拥堵,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也不要多说了。”于伟国表示,老百姓每天上下班都会堵,每天上下班停车都会感到难,为此,关键是要有具体措施,而且还不能是一般性、常规性的措施,需要突破常规,大胆创新。
突破常规,狠抓落实,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9月12日就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进行专题调研时,于伟国表示“调研只是开头,关键看行动”。
行动,只有行动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在专题调研之后,厦门相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问题的解决。
就业方面,9月24日,厦门市人社局组织宸鸿科技等8家企业赴甘肃省与29家职业院校成功对接,与当地人社部门建立劳务合作机制;就学方面,10月25日,新版《厦门市中小学布局规划》亮相;医疗方面, 10月中旬,厦门市政府专题研究取消药品加成等工作,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食品安全方面,厦门10月20日新建成15个蔬菜基地,共1.75万亩,17个生猪基地,年底前将再建成水产品基地4个1500亩,全面完成年度建设目标;住房方面,今年省里下达厦门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2.9万套已超额完成……
我们为厦门的落实精神叫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