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福建日报厦门观察7月25日讯(本报记者 蒙少祥 陈挺 邓婕 通讯员 陈相秋)长期以来,人们对厦门有一个偏见,那就是厦门是一座宜居的城市,却不是一座可以创业的城市。而现在,这种偏见可以改变了。
7月17日,国务院举行“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厦门市副市长李栋梁代表厦门,领回了“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的奖牌。
据悉,本次厦门胜出,依靠着雄厚的硬指标实力,在此次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评选中,人社部组织有关专家及国家城调队等权威机构开展了创建工作“五大体系”63项硬指标评估、21项基础资料的采集分析及创业环境满意度问卷调查。最终的结果是,厦门在首批90个国家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中脱颖而出。
这意味着,拥有“宜居城市”、“文明城市”等众多靓丽头衔的厦门,再度增添了一张烫金的新名片。“宜居”厦门、“安居”厦门,今后除了会唱温馨的《鼓浪屿之波》,还会演唱激昂的《爱拼才会赢》。随着建设海峡西岸人才创业港蓝图的绘就,在厦门这个美丽的城市,政府、社会、劳动者将共同合奏一曲更加气势磅礴的“爱拼才会赢”创业乐章,鹭岛怒放创业之光。
准备充分
厦门要争就争第一
200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在全国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抓住机遇、积极响应。2009年11月厦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
争创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厦门人社部门被委以牵头创建工作的重任,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创建实施方案,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创建工作;时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叶重耕副市长(现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多次组织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专具体布置指导创建工作,并多次赴创建活动现场进行指导。厦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亲临市创建工作一线考察指导,为创建工作建言献策;各区政府结合实际出台各具特色的创业扶持政策措施,大力兴建多元化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专家指导、融资服务、创业孵化、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工商部门通过推行扶持中小微企业存续举措、减免注册费用等政策创新,为企业准入和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厦门各级各部门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只争朝夕、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创建工作。
有着如此充分的准备,分管创建工作的厦门市副市长李栋梁底气十足地表示:“争创创业型城市,要么不拿,要拿的话厦门就一定要拿到国家级奖项。”
基础扎实
厦门具备得天独厚创业优势
能在90个国家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中脱颖而出,有赖于厦门的创业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创业历史,缘于特区建设30多年的实践和融入厦门人血液中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创业天赋,根植于民间的创业文化以及政府引导全民共同推动创业的大环境。
从19世纪中叶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为代表的大批华侨华人回厦门兴办实业、教育创业开始,厦门就以活力、温馨、宜居著称,以占福建省9.6%的常住人口(361万人,户籍人口185万人)和1.3%的土地,创造出占全省14.3%的生产总值、25.6%的财政收入和52.4%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厦门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和“全球创业观察(GEM)城市”之一,荣获世界银行评选的投资环境中国内地金牌城市,创业环境跻身全国前四强,“1+1群”创业培训“厦门模式”示范全国。
措施有力
细节着手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为争创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厦门从高处着眼,从细节处着手,许多工作细致入微。
创建期间,厦门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奖励措施,创业孵化基地一次性给予2万元至10万元资金补助,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最高可申请100万元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额度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对象从失业人员扩大到全体劳动者,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并将小额担保贷款与妇联的“妇女创业发展资金”贷款、共青团的“快捷贷”和“创业易”青年创业贷款项目一起宣传推广。另外,厦门还是全国实践农村妇女小额贴息借款最早且唯一由政府拨款、妇联联合农信社运作、贷款额度较大、据实全额贴息的城市。
高效率源自扎实的基础工作,就业人口的信息化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四川省政府向厦门方面请求提供在厦门工作与生活的川籍人员相关情况,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厦门市人社部门立马就拿出了相关的资料,甚至具体到川籍人员原先所在的县市以及现在的具体工作单位。如此高效率的工作,令四川方面惊讶不已。由于建立如此翔实可靠的就业人口数据库,厦门创业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的放矢。
创新突出
众多创业亮点闪现
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表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争创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过程中,厦门众多创新亮点突出。
高起点创业。以创新为导向,通过创业园、孵化基地等公共创业平台,为留学生、高校毕业生提供高层次服务,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厦门留学生创业园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大的大学生科技企业孵化集群,在孵企业400多家,博士和硕士创业者比例超过70%,300多个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技术创新立项支持。
厦台合作创业。先行先试,全国首家面向台湾科技人才创业和技术转移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先后投入3.6亿元,为台湾科技人才来厦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已吸引89家中小科技和商业企业入驻。
民间携手创业。通过社会化创业平台孵化,使创业者轻松拥有各种社会资源,降低经营风险和成本,实现提速发展。以生产和加工成功的企业及企业家为目标的弘信创业工场,孵化并入市的企业近20家,带动5000多人就业,年创产值达20个亿,创税收近亿元。
特色农业创业。通过农村“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等集团化创业平台,厦门推动农民规模化创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厦门全市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社544个,出资额度达8.4亿元,带动周边农户5.3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2.3%。
最终胜出
实现五大创业型城市目标
历经三年的攻坚战,厦门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递交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基本实现“创建工作优、创业环境好、创业活动多、创业能力强、创业贡献大”的创业型城市目标,形成了鼓励“高起点、集团化、规模化”高端创业与扶持广大劳动者生存型创业并重的政府支持创业、全民踊跃创业的局面,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在全省率先突破、率先取得成效,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突出表现在“六突破”和“一降低”,即创业项目突破千个、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突破万家、创业培训人数突破万人、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突破十万户、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突破亿元、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突破数十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到近年来最低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