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的农民,特别的精彩
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27日讯 (记者 易福进 黄智敏)他们平日常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在辛勤地填充城市的“菜篮子”,他们大多来自特区的偏远角落。 但昨日,在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他们以“老板”的全新形象在会场亮相,开车进岛,西装革履,身带名片——他们是“特区农民”。 在受邀为特区“庆生”的两千多名嘉宾中,10位“特区农民”的出场备受关注。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这些“特区农民”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特区的农民,也可以很特别、很精彩。 林清水:特区的水叶菜我们产 好几次给林清水打电话,他都这样回答,“不好意思,在开车。” 传来的照片中,他西装革履,皮鞋光亮,背后的新房酷似小洋房。但他说,自己是地道的农民。 “上周,我们接到邀请,可以出席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林清水马上联系了其他一些获邀的代表,大家看法一致,在这个喜庆的场合,大家要一改平日比较随意的着装,统一穿西装,戴领带,展现特区农民的新风采。 这位来自厦门最大水叶菜基地 (海沧瑶村)的农民,现在是海沧区翔菜地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合作社下有104户农民。这些农民自发打造的“蔬菜集散货场”,现在每天水叶菜的日批发量就达50—100吨。 “也就是说,许多市民吃的水叶菜,多数来自我们合作社。”林清水说。 “特区精神”如何影响农民?林清水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菜农们的菜地比较少,但菜农们早早就走出去,到长泰、角美等地进行承包,扩大了种植面积;以往,村里的菜销售渠道单一,都是上门收购,常被压价,但现在,蔬菜合作社主动到漳州、泉州等地寻找客商,菜农的水叶菜菜价因此提高不少。 谈及“特区农民”的未来,林清水说,和自己一样,很多“4050”人员,现在手中没技术,缺资金,除了种菜,要转型需要花一番工夫,“比如,我们专门请进技术员,菜地里的菜,一口气质量提升不少。这也是意识观念转变啊!” |
- 2011-12-27于伟国:让特区成果更惠及民众
- 2011-12-27特区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在厦举行
- 2011-12-27厦门特区30周年 胡锦涛勉励厦门更好服务两岸关系
- 2011-12-26厦门特区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贺国强发表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