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老省长老市长寄望特区再续辉煌

2011-12-27 11:25:43易福进 詹文 黄智敏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27日讯 (记者 易福进 詹文 黄智敏/文 黄少毅/图)特区30年,他们为特区的成长倾注了许多心血;特区30年,他们是亲历者、见证者,更是直接领导者。

在特区30周年之际,参与特区建设的老领导们相聚一堂,为特区“庆生”。在他们参加相关活动之余,“老省长”胡平、“老市长”邹尔均、朱亚衍等,向记者回忆了特区30年的经历与感受。

他们对特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经验总结,但却道出了一致的心声,即期待特区再续辉煌。

胡平(原福建省省长、商业部部长、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

厦门人永远办法比困难多

“厦门经济特区30年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我很高兴,很兴奋。”已是杖朝之年的老省长胡平,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昨天上午,参加完厦门经济特区30周年的庆祝大会,走出会场,他仍沉浸在兴奋之中。

“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经历了很多困难,有物质上的,也有体制上的。”胡平举了个有趣的例子。特区建设初期,外商的太太们来到厦门,住不久,一个礼拜就要去一趟香港。为什么?因为厦门没有地方可以让她们做美容,做美发。“现在说起来很可笑吧,但当时我们真不懂,不理解这个东西。”

于是,胡平很早就提出,改革开放,商业文化要先行。计划经济没有商业文化,所以,我们不懂得跟外面的人交往,不懂得人家的需求。做生意首先是文化的认同,然后才能签协议、订合同。这就是商业文化。

“当时,华侨过来订合同,都是带着律师一起来的,但我们基层的一些干部就不懂了,合同看看,差不多了就签字。不懂得需要律师,不懂得要保护自己。”胡平说,这在当时都是一道道难题。

“但是,厦门人永远能想出办法来,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想出办法来解决。”胡平说,当时,厦门渔民和台湾人做生意,这边没有美元,那边没有人民币,怎么办?渔民们就想出一个办法,以物易物,一条黄瓜鱼换一大把的电子手表。手伸进布袋里摸,一把抓到几个就是几个。

回首特区初创时种种艰辛,胡平感慨万千。“可是大家当年有一股劲,好像这些困难都可以解决,因此没有叫苦连天,也没有伸手向上面要这要那。”

胡平说,厦门人民一定能继续发挥这种优良传统,特区将继续“特”下去,不是靠政策优惠,而是靠改革、靠扩大开放、靠自主创新、靠服务去创造新的优势。

邹尔均(原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主任、厦门市市长、市委书记):

特区“创业”很难,贵在坚持

在厦门特区成长的30年中,原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主任、厦门市市长、市委书记邹尔均,曾主政厦门近12年,是厦门特区最重要的创业者、见证者之一。

1981年10月4日,邹尔均来厦履新,巧合的是,他的哥哥邹尔康也和他一样,几乎同时调到深圳经济特区,后来又从深圳调任海南特区副省长。兄弟两人一道涉足中国改革开放的3个经济特区,成为经济特区建设的开拓者、领导者,在特区建设史上传为佳话。

抚今追昔,年过八旬的邹尔均依然感慨万千:“在老厦门人记忆中,曾留下厦金海域的隆隆炮声;而现在每年春节,厦门和金门两地同时举行的焰火晚会都吸引大量民众观看。”

回忆特区建设这30年,邹尔均一直向记者强调两个字——“坚持”。

“开创很艰难,但是坚持更可贵。”邹尔均说,经济特区初创时,确实经历了很多困难,但后来的坚持同样可贵。这样一幕让邹尔均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海外商人来厦门考察,当有人问他 “你是怎么来的?”这位商人回答,“我是骑马来的!”这虽是个笑话,但也让邹尔均觉得颇为尴尬。

“如果没有一代代厦门人的坚持,厦门经济特区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邹尔均说,厦门特区30年,就是坚持的30年;厦门特区成功的30年,就是成功坚持的30年。

问及下一个30年特区如何再续辉煌。答案还是“坚持”,希望特区建设者,继续坚持!

朱亚衍(原厦门市市长):

30年,始终坚持“和谐发展”

微笑着走进会场,微笑着与嘉宾合影留念,朱亚衍说,他不仅是特区的亲历者,也是特区发展的受益者。

被嘉宾们亲切称为“老市长”、“老首长”的朱亚衍,与厦门这座城市有着不浅的渊源。上世纪60年代,他毕业于厦大经济系。25年前,他从外地调到湖里工业区管理局工作。之后,他在厦门干了整整16年,先后担任过副市长、常务副市长、市长等职务,后升任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等职。

“我和你一样,对特区的未来也很期待,期待会如何有新突破。”朱亚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谦虚地表示,他亲历了特区一个时段的建设,更确切地说,他也是特区发展的受益者。

在厦门特区25周年庆典时,朱亚衍接受媒体专访时总结,厦门特区的发展很有特色,许多经验很宝贵:首先是规划先行;第二条是“以港立市”,空港、海港的建设,带动了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特区发展的硬环境;第三,则是招商引资一向被视为厦门经济发展的一把“金钥匙”;特区建设早期,前来投资的多是港人或者华人、华侨,后来,市里实行 “以港引侨”、“以港引台”、“以港台引外”,后来又到“以外引外”。

“可以说,没有厦门特区的兴建,我就没有机会参与特区建设,也就没有机会将家安在厦门。”朱亚衍说。为此,他向记者表示,这次30周年庆祝大会,也关注省里、中央会如何支持厦门把特区越办越好。

厦门成功探索了“四个相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这一点,让朱亚衍感受颇深。在特区过去的30年,厦门始终坚持了“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始终如一地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