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26日讯 (记者 吕寒伟/文 陈巧思/图)丈夫出门前,妻子会说:“路上当心点。”孩子上学前,父母期待,校车能够把他们完好送回家。 每一个厦门人,都希望小区的环境能够祥和安宁、天下无贼,希望吃进嘴里的食物、喝进去的水、吸进去的空气,没有有害物质。“平安,就是不出事。”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荣,用最简朴的话解释。 不出事,就是运用“减法”,减除、消除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而要做到减法,则必须运用“加法”,甚至“乘法”,来建设一个公共安全体系。 安全压力呈“加法” 近来喜事连连的厦门,如何制造新的飞跃? 在市政协常委、民盟厦门市委副主任朱奖怀看来,在特区30周年、文明城市三连冠的高起点上,厦门想要寻求更大突破,务必夯实平安这块基石。 “平安”二字虽简单,但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治安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安全、居住安全、自然灾害安全、旅游安全等。然而摆在厦门眼前的情况是,安全形势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以交通为例,交通安全造成的死亡率,仍然排在公共安全的首位。随着厦门的机动车于11月底破80万辆,交通安全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食品安全危机波及的种类越来越广。厦门属于销区,肉、禽、蛋、菜、水产品50%以上是异地产品,对源头的掌控十分薄弱;目前,消费的豆制品、熟食制品、休闲小食品超过70%是小作坊生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小而散,监管难度大;每年有3000多万的游客和几十场大型活动。 而随着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厦门的建成区越扩越大,平安压力呈 “加法”增长。来自安监局的数据显示,厦门的事故总量仍然偏大,“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发生事故1803起、死亡254人、受伤1396人,相当于每天要发生5起事故、每一天半要死亡1人、每天要有4人受伤、每个季度要发生一起较大事故。 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给安全生产带来新课题,新领域、新形式、新类型的公共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厦门大学教授胡荣举例,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公众对安全的期望和需求,正日益提高。 |
相关阅读:
- [ 12-26]厦门特区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贺国强发表重要讲话
- [ 12-26]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今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 [ 12-26]《海南日报》:厦门之“特”特在四个协调发展
- [ 12-26]厦门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今天是特区人的节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