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不同年龄段,都要照顾到 那么,现在影响厦门市民幸福感的还有哪些因素呢?综合市民的反映,可以归纳为三个年龄段的事。 一个是幼儿。学前教育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贵,而且一位难求。 第二个是大学毕业生。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就业越来越难,许多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工作。 第三个是老年人。厦门已经逐渐步入老龄社会,在老人中,空巢老人、单身空巢老人又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养老也成了一个问题。 对此,有专家表示,应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扩建公办幼儿园,规范民办幼儿园;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就业观念的引导,采取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引导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于养老问题,厦门市老年基金会会长林源表示,要实现国家要求的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需要出台一些新政策,采取一些新举措。随着市民年龄结构的变化,这个问题已经日益紧迫,过几年再考虑就迟了。还有什么不满意,就要说出来 市民的幸福感受到了妨碍,该怎么办?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看来,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一些政府还没解决好的问题,妨碍了群众幸福感的实现。 今年9月,于伟国在参加第三届厦门广播电视受众节时,谈起他对“幸福”的理解:党委、政府要直面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才能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实际上,厦门在30年特区建设中,始终非常重视收集民意,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如历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都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建议;地方立法之前,都向社会公布草案征求意见;每年的市政协提案,也提前向市民征集线索。 但在于伟国看来,这项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如今年为纪念特区建设30周年30件惠民实事的建议征集,于伟国要求,在过去信件、电邮等方式的基础上,加上手机短信、网络发帖等新形式,更大范围地发动市民参与;征集活动的最后一天,他还亲自与网民进行了在线交流。结果,市民踊跃建言献策,共征集到3607条市民建议。 到任厦门以来,于伟国多次亲自下访,为市民解决了粉尘、噪音扰民等困扰多年的难题;多次直接批示市民来信,解决诸如路灯不亮、道路不平等具体 “小事”;先后三次与网民在线交流,直接对话,听取民意。他的开明姿态和务实态度,赢得了广大市民的普遍好评。 分析人士认为,作为厦门市“第一把手”,于伟国以身作则,给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而厦门市民对城市的热爱,同样也时时刻刻地提醒着各级党政部门,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好。有序的政民互动,不断扩大市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老百姓有地方说话,说话有人听,说了能解决,这就能有效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
相关阅读:
- [ 12-26]台湾眼镜业入厦20年 成就厦门眼镜业"霸主"地位
- [ 12-26]厦门首创“劳模班” 欲圆劳模大学梦
- [ 12-26]央视《新闻联播》—厦门特区30年:和谐发展,造福百姓
- [ 12-26]从银鹭集团看厦门特区建设30年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