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26日讯 (记者 黄智敏/文 吴晓平/图)特区建设30年,对厦门市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在厦门是幸福的。易中天对厦门的评价更是广为人知:提起厦门,总让人想起生活。 厦门人的幸福感,不是从提出“幸福厦门”的口号才开始的。早在2008年,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首次在厦门市民中展开幸福指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方面,有97.0%的市民感到“幸福”;在事业方面,有93.8%的市民感到“幸福”。 厦门人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因为在这座城市,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就医就学,都有充分的保障;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只要提出来,就有人来帮你解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生活在厦门,你永远不会感到孤单。 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替你想到 幸福感,首先要有物质基础,吃饱穿暖、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基础。 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社科院日前调研指出,随着特区经济的迅速发展,2010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29253元和10033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19109元、5919元高53%和70%。可以说,如今厦门居民的总体生活基本达到富裕型小康水平,这是“幸福厦门”建设成效的主要体现。 厦门市民的衣食住行、就学就医,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最关切的问题。公共财政不断向民生领域倾斜,成为提升市民幸福感的坚实后盾。近几年,厦门全面实施就业、全民社保、教育优先、生态人居、平安创建、文明品牌等 “六大民生工程”建设。2010年,厦门市全年财政支出306亿元,其中仅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四项民生事业支出就达100亿元,占总支出的32.8%。“十二五”期间,厦门公共财政对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将比“十一五”翻一番。 在大多数居民生活日渐富足的时候,厦门市委、市政府十分注意倾听并尽力设法解决社会底层的贫困居民在民生方面的利益诉求,以更好地让特区建设成果为全民所共享,出台了一系列举措,让他们生活无忧。 厦门还逐步把广大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民生保障的范畴,不仅在全国率先把农民工纳入保险范围,率先将建筑、矿山等高风险行业的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同时不断扩大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覆盖面,重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子女入学等问题。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都能够深切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包容与开放。 |
相关阅读:
- [ 12-26]台湾眼镜业入厦20年 成就厦门眼镜业"霸主"地位
- [ 12-26]厦门首创“劳模班” 欲圆劳模大学梦
- [ 12-26]央视《新闻联播》—厦门特区30年:和谐发展,造福百姓
- [ 12-26]从银鹭集团看厦门特区建设30年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