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重“试验区” 厦门特区创新再突围
能否打破利益格局“让权” 胡伟,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他对厦门有一份特别的理解。 日前,由他主导的“2011中国服务型政府”榜单揭晓,厦门排名榜首。在他看来,特区其实已不特,但厦门在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中拔得头筹,这让他对未来的特区厦门充满期待。 “厦门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机制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下一步在继续转型的同时,关键要看能否主动大力度为自己‘限权’,进一步让‘权’给企业,让‘权’给社会。”胡伟认为,这其中,主要是为了营造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企业自主创新对一座城市的作用不言而喻,深圳有腾讯、华为、中兴、比亚迪,一系列创新巨头脱颖而出,经济学者一语道破,认为奥秘即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这就是著名的“四个90%”: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中的专利出自企业。 当然,在胡伟看来,未来的创新机制突破,首先还有赖于一个主动承担责任的政府来充当必要的保障,维持市场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比如,未来是否敢于打破现有利益格局,进一步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法制环境,刺激、继续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到厦门创新、创业”。 能否借“试验区”再突围 靠创新自造“特”来突围,但和特区“老大哥”深圳正倚重已经到手的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政继续突围一样,厦门同样迫切期待这样的 “试验区”。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被称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继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后建立的第二批经济特区,亦即中国的“新特区”。这在有关专家看来,正是特区厦门期待的下一把“尚方宝剑”。 “未来的试验区,可望使得特区获得更全面的创新。”胡伟认为。与第一批特区强调经济政策的优惠相比,“试验区”更关注一座城市的“科学发展”,改革的驱动力从国家政策支持转向地方制度自主创新,机制的创新可上升到制度层面。在强调城市协调发展,而非唯GDP论的背景下,“经济特区”将不局限在“经济”,能否借“试验区”为城市和谐发展进一步探索,也被寄予厚望。 “比如,未来30年,厦门是否能再民主政治建设、公共政策制定、选人用人机制上,率先进一步吸纳民意,进一步满足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建设体系。” “比如,如何继续实施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用制改革,率先建成公共服务型政府。”、“如何全面创新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等。” 有关专家建议,未来的综合配套改革是一种破旧立新的制度创新过程,不可避免地要突破原有的体系,应借此契机,扩大民主参与,增强决策制定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据悉,目前,厦门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展顺利,等待最后的审批,特区厦门成为第二批的经济特区,指日可待。 |
- 2011-12-26深圳特区报报道厦门特区发展战略 四个战略重点开辟未来
- 2011-12-26从银鹭集团看厦门特区建设30年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 2011-12-26厦门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今天是特区人的节日
- 2011-12-25台商和地产经理人的厦门之路:特区变化让他们坚信创业选择
- 2011-12-25厦门特区30周年:环东海域整治再造一个厦门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