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重“试验区” 厦门特区创新再突围
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26日讯 (记者 易福进/文 吴晓平/图)汽车在湖里大道上一路疾行,一座座烙有“特区发祥地”印记的建筑物被远远抛在身后。 30年前,从这沿线的2.5平方公里的荒芜地起步,到全岛的131平方公里,再到全市的1699平方公里,这个流淌着改革创新“基因”的城市,如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瓶颈是,特区的政策优势逐渐丧失。 浦东新区后来居上、滨海新区蓄势待发、平潭综合实验区后生可畏,厦门与“标兵”的差距在拉大,与“追兵”的距离在缩小。 靠创新自造“特”,在厦门全面打造“创新厦门”之际,厦门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在冲刺。靠“试验区”创新再突围,已成为特区的一个新使命。 “特区不特”,竞争更趋平等 日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出炉,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新政。 经济特区有的政策平潭全都有,特区没有的政策平潭也可以有。包括厦门在内的特区其实已“不特”,这一话题再次进入公众的思考。 现实也是,特区政策的优势逐渐丧失。特区政策独家优惠已日益变为多家普惠,“特区不特”,城市间的竞争更趋平等。过去,厦门等特区可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优惠,这一条一直被视为特区的象征。然而,随着“两税合并”的推行,厦门即将和全国一样,都要交25%的所得税,而平潭却有15%的税率优惠新政。 特区与“追兵”的距离在缩小。特区政策的领先优势逐渐减少,浦东新区后来居上、滨海新区蓄势待发,平潭后生可畏。 厦门与“标兵”的差距仍在拉大。与特区“老大哥”深圳对比,在两者特区均未扩大到全市之前,厦门特区面积131平方公里,深圳372.5平方公里,深圳的体量优势明显;但在特区扩大到全市后,厦门1699平方公里,深圳近1953平方公里,土地体量接近了,经济体量上,特区厦门如何追赶上狼性奔跑的深圳? 与此同时,在特区之路上,虽一路披荆斩棘,但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受到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陆续显现。瓶颈面前,特区如何再靠创新驱动出新的发展空间? |
- 2011-12-26深圳特区报报道厦门特区发展战略 四个战略重点开辟未来
- 2011-12-26从银鹭集团看厦门特区建设30年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 2011-12-26厦门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今天是特区人的节日
- 2011-12-25台商和地产经理人的厦门之路:特区变化让他们坚信创业选择
- 2011-12-25厦门特区30周年:环东海域整治再造一个厦门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