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思明区 海沧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
镇街视窗:
部门直通车:
鹭岛消防 妇联新闻 工会 文明湖里 文明同安 计生委 党工委 电业局 港口管理局 物价局 海事局 旅游局 教育局
企业风采:
海翼集团 夏商集团 厦门国贸 翔业集团 翔业公益
行业频道:
房产 汽车 建材 食品 保健 商会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福建日报》:厦门经济特区 走出科学发展之路

xm.fjsen.com 2011-12-26 11:59  段金柱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来自北京的厚重生日礼物,让三十岁的厦门经济特区更加豪情万丈——厦门再度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摘取“三连冠”!

荣耀的背后,是30年来厦门矢志不渝科学发展铸就的丰硕成果,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30年来,厦门特区牢记邓小平同志“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殷殷嘱托,坚持又好又快、先行先试、一体共兴,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昔日的海防前线变身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偏居东南的海岛小城蝶变为海峡西岸温馨之城、文明之都。

从厦门看全省,我们十分自豪——

临海凭风,挺立潮头。八闽大地得风气之先,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闽台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平潭开放开发成效显著、闽港澳侨合作成果丰硕,与台湾一衣带水、北接长三角、南连珠三角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迅速崛起于东南沿海。

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省上下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三维”项目对接持续推进,跨越发展气势如虹,一个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蓝图已经绘就。

理念——

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 齐步迈进

11月6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报道,让厦门颇感自豪——《2011中国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报告》发布,厦门位居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典范城市榜首。

这是一座城市实力和魅力的彰显。“力”,来自于持久的“立”。

三十而立。厦门立起了什么?在探索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安康、生态优美宜人的科学发展模式上,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特区厦门作出了积极贡献,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沿。

厦门人用“四个协调”,道出了魅力之源——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四个协调”成就科学发展,也谱写了小与大、量与质辩证统一的和谐交响曲。

站在全国看厦门,量也许不起眼,但质很耀眼。2010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已由30年前的7.4亿元增至206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体量并不算大。但再算均账,人均GDP近1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创造GDP1.1亿元,万元GDP能耗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这些显示发展质量的指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站在全省看厦门,既是一个设区市,又是龙头,带动全局的作用凸显。

无论是量的扩张,还是质的提升,厦门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立市。蓝天白云,绿树成荫,湖水微澜,白鹭翩翩,“最温馨的城市”名副其实。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一块块烫金招牌,昭示着厦门人本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成绩。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竞争激烈,有多个城市连续三届榜上有名,但厦门的“三连冠”,却是唯一的。

龙头带动,风起东南。从一座闽南滨海之城,到沿海一线城市,再向内陆纵深推进,省委省政府运筹帷幄,八闽处处竞相跨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图景渐次展开。

放眼全国看福建,体量不大,发展速度也非最快,但发展质量和效益可圈可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力,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60多个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025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一半;万元GDP能耗居全国低水平的前列……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结构、促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同时郑重承诺:全省GDP、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三项指标要同步实现12%的增长。年底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欣喜,预计2011年上述三项指标可以全面完成。

既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更是福建的骄傲。福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居全国前列,12条主要水系水质状况为优,是全国唯一水、大气和生态环境均为优的省份;森林覆盖率达到63.1%,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这是成就,也是优势,更是潜力和后劲所在。

动力——

先行先试与创新驱动  比翼齐飞

三十而立,立起了“厦门经验”。

“立”的动力和支撑是什么?回溯30年,先行先试、创新驱动是关键词。

先行先试,善破善立,在一片荒芜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厦门特区建设伊始就迸发出锐不可当的先锋精神和进取意识。

一项项“第一”是表征和记录——利用科威特政府贷款2100万美元修建高崎国际机场,创了国内举外债搞基础建设的先例;在国内第一个自筹资金,建立地方航空公司厦航;通过发行国债,建成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厦门大桥……

30年前,厦门特区因“台”而立,对台交流合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厦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对台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截至今年9月,厦门累计批准台资项目3807个,实际利用台资77.91亿美元;台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

一路先行先试,而今锐气不减。内地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有望补齐厦门乃至全省现代服务业的短板。中心今年4月揭牌后,即抢眼海峡两岸,目前已经有20多家企业(其中台资8家)落地,在谈在办项目约200个。

得风气之先,闯出新路。然而,随着政策独家优惠变为多家普惠,“特区不特”的疑虑之声渐起。为此,厦门又擎起创新大旗,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湖里是特区的发祥地,高歌猛进的同时,土地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转型升级,“腾巢换凤”,把生产基地外迁,腾出空间引进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企业。“巢”还是那个巢,但身价倍增。联泰大厦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2005年实施改造,引入企业近20家,半数以上为物流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年税收从改造前的260多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亿元,被称为“亿元楼”。

厦门火炬高新区更是创造了高产奇迹,以全市不到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35%的工业产值。2010年,火炬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1298.51亿元,比20年前创立时增长800多倍,成为我国第一个每平方公里产值突破百亿元、福建省第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开发区。

先行先试,创新驱动,给予特区再立潮头的强大支撑。历届省委省政府科学总结“厦门经验”,推动特区效应辐射全省更多地区,先行先试、创新驱动更是成为福建跨越发展的内在力量。

对台是福建最大的优势之一。在着力先行先试,在每年办好海峡论坛、台交会等100多项涉台大型交流活动,深化闽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同时,福建凝聚“台”力,台资企业已成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友达、冠捷、东南汽车等龙头企业引领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布局全省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投资区、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集聚了一批重大项目,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日,《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发布,旨在打造两岸人民共同家园的先行先试创举,又深深吸引了海峡东岸的目光……

创新驱动升级,“福建创造”迈开大步。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创新成为破题之要,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热情不断激发。制定政策、安排资金,鼓励自主创新,突破人才瓶颈,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创新要素助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断拓展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广纳八方资源,“6·18”累计成功对接项目超过2万个,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在八闽大地落地生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培育国家创新型企业7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62家,新大陆、星网锐捷、网龙、福大自动化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先行,引领福建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福建制造”与“福建创造”双重优势,成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

统筹——

一体发展与“三群”联动 兴旺全局

一个关于“拳头”与“手掌”的形象比喻正在鹭岛流传——“拳头”厦门岛张开,湖里新城、集美新城、海沧新城、同安新城、翔安新城五个“手指”伸展,展现“大厦门”格局。

而立之后,厦门怎样继续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

“提升本岛,跨岛发展,全域一体,同城共兴。”跳出小岛、岛内外一体化,跳出厦门、厦漳泉同城化,是厦门的回答。

曾经,深圳特区有关内关外之分,厦门特区则有岛内岛外之隔。“一市两策”,城乡二元,岛内空间饱和,发展压力剧增,均衡受限,发展受阻。

统筹城乡,岛内外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2010年6月,厦门经济特区扩至全市,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特区由“小”变“大”,成就“大特区”成为可能。

一体化大幕已经开启,“退二优三”,迈向“高精尖”,提升本岛;岛外“强二进三”,产业集聚,建设新城,兴旺一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告别单兵行进,城乡齐步。

长期沉寂的岛外,彻底苏醒,建设热浪一浪高过一浪。文化底蕴深厚的集美,正崛起集美新城。“超前规划,一百年不落后”的市政共同管沟令人惊叹,除了燃气管道之外,电力、通信、自来水、排水、排污等所有市政管网,均集合在此,增设或修理,开电瓶车作业即可。这无疑是特区超前意识的再度彰显。

按照规划,到2020年,集美城市化水平达到85%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则相当于再造一个厦门岛。还有湖里新城、海沧新城、同安新城、翔安新城,五个“手指”全部展开的力量,令人憧憬。

放眼未来谋发展。今天的厦门,不仅聚焦于岛内外,更放眼于闽南金三角的协同发展。

因语言、习俗、文化相通而天然成“圈”的厦门、漳州、泉州三市,在福建全省地位举足轻重。2010年,三市GDP总量超过7000亿元,占全省总量一半。提振闽南金三角,不仅可以打造福建跨越发展一个强劲增长极,对厦门特区再次腾飞拓展腹地,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合作、共赢发展也意义非凡。

整合难,跨越行政区划的一体化更难。厦漳泉认识到此,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决定从条件最成熟、发展最需要、群众最期盼之处入手,推进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同城化。目前,涉及交通、医疗、通信等领域的18个同城化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按照规划,到2015年,厦漳泉将初步实现同城化。闽南金三角抱团发展,海西南翼重要增长极更有力,福建发展也将别开生面。

事实上,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部署下,科学的统筹,已在全省有序推进。

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统筹城乡,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以点带面,撬动全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广“晋江经验”,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县域,从产业扶持、简政放权、扩权强县到土地、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量身打造不同利好政策。县域经济整体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全省58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或接近全省的一半。

有力的整合,已然初见成效。2006年,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全国第一个实施省内跨行政区域港口整合,沿海6市众多港口分别整合为福州、厦门、湄洲湾三大港口群。不到两年时间,海西港口群初具规模,吞吐能力突破3亿吨,厦门港首次步入全国亿吨港行列,福建迈进大港口时代。

港口强,产业旺,城市兴。港口群、城市群、产业群联动发展,经济高地相继形成。闽江口、湄洲湾、厦门湾、古雷、龙岩产业集中区、三明生态工贸区、武夷新区、环三都澳等十大新增长区域,演绎“三群”联动,统筹山海、统筹产业、统筹城乡,活力迸发,大项目、优产业不断集聚,石化、电子信息、机械等产业快速崛起、壮大。

今年前三季度,十大新增长区域完成投资近3000亿元,成为福建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十载,披荆斩棘,写就华章;三十载,挺立潮头,引领风向。“更快些更好些”无止境,追寻科学发展无止境。

三十而立,厦门再出发,福建新跨越。

(段金柱 执笔) 原载《福建日报》2011年12月25日1版

责任编辑:房小奇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频道点击排行
网站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