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厦门经济特区 走出科学发展之路
站在全国看厦门,量也许不起眼,但质很耀眼。2010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已由30年前的7.4亿元增至206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体量并不算大。但再算均账,人均GDP近1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创造GDP1.1亿元,万元GDP能耗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这些显示发展质量的指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站在全省看厦门,既是一个设区市,又是龙头,带动全局的作用凸显。 无论是量的扩张,还是质的提升,厦门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立市。蓝天白云,绿树成荫,湖水微澜,白鹭翩翩,“最温馨的城市”名副其实。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一块块烫金招牌,昭示着厦门人本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成绩。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竞争激烈,有多个城市连续三届榜上有名,但厦门的“三连冠”,却是唯一的。 龙头带动,风起东南。从一座闽南滨海之城,到沿海一线城市,再向内陆纵深推进,省委省政府运筹帷幄,八闽处处竞相跨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图景渐次展开。 放眼全国看福建,体量不大,发展速度也非最快,但发展质量和效益可圈可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力,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60多个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025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一半;万元GDP能耗居全国低水平的前列……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结构、促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同时郑重承诺:全省GDP、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三项指标要同步实现12%的增长。年底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欣喜,预计2011年上述三项指标可以全面完成。 既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更是福建的骄傲。福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居全国前列,12条主要水系水质状况为优,是全国唯一水、大气和生态环境均为优的省份;森林覆盖率达到63.1%,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这是成就,也是优势,更是潜力和后劲所在。 动力—— 先行先试与创新驱动 比翼齐飞 三十而立,立起了“厦门经验”。 “立”的动力和支撑是什么?回溯30年,先行先试、创新驱动是关键词。 先行先试,善破善立,在一片荒芜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厦门特区建设伊始就迸发出锐不可当的先锋精神和进取意识。 一项项“第一”是表征和记录——利用科威特政府贷款2100万美元修建高崎国际机场,创了国内举外债搞基础建设的先例;在国内第一个自筹资金,建立地方航空公司厦航;通过发行国债,建成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厦门大桥…… 30年前,厦门特区因“台”而立,对台交流合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厦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对台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截至今年9月,厦门累计批准台资项目3807个,实际利用台资77.91亿美元;台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 |
- 2011-12-26三十而立·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
- 2011-12-26鹭江潮涌满眼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厦门经济特区
- 2011-12-21三十而立展风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成功实践
- 2011-12-16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亲,我在厦门等你
- 2011-12-14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不懈创新,构筑共同幸福家园
- 2011-12-06海翼:发展先进制造业 铸造厦门经济特区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