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鹭集团看厦门特区建设30年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银鹭集团新建的生产线,每分钟能生产1000罐八宝粥
陈清渊,银鹭集团公司董事长,农民企业家,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终身成就奖”等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2月26日讯(记者郑友贤 许茵茵 文/图) 【核心提示】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来,外向型经济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民营经济经过30年的风雨洗礼,也茁壮成长起来,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量。 厦门银鹭食品集团便是从一家村级罐头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全国最大的罐头、饮料生产基地之一。它的成长,可以说是厦门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缩影。 【亲历】 建高科技园区 带动新农村建设 “银鹭是和厦门经济特区一起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成就了今天的银鹭。”陈清渊感慨地说。 1981年厦门经济特区动工建设,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同安的偏僻山村——马塘村,那时陈清渊还在村里务农,他和哥哥陈清水对着满山的水果思考出路,家乡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大家却过着贫穷的日子。创业的激情在兄弟俩心里燃烧,1985年,陈清渊兄弟与同村的4个年轻人创办了厦门第一个村级企业——新圩兴华罐头厂,这是银鹭集团的前身,在乡镇企业的创办热潮中,银鹭迈开了成长的脚步。 回首当年创业的艰苦,陈清渊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没有厂房,是用村里种蘑菇的房子来做生产车间的,甚至很多设备是自己做的,而产品主要生产荔枝、蘑菇等罐头。“产品生产出来后,还得卖出去,所以市场信息很重要,这还得多亏了厦门是经济特区,寻找全国各地的需求信息变得容易了很多。” 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进入低谷,举步维艰的银鹭却从台湾引入先进的罐头生产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和产品产量,建起了标准化的厂房。看似冒险的举动,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名不见经传的银鹭,开始走在了国内同行业的前列。这之后,银鹭又成功引进意大利PROCOMA无菌冷灌装线、德国KHS无菌冷灌线等先进设备。 随着银鹭的发展,陈清渊兄弟心里有个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以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于是,厦门银鹭高科技园区随之诞生,它还是首批经国家农业部命名的“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园区规划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主要产业是食品、饮料、包装材料等。2010年,入驻园区企业已达20多家,实现年工业产值80多亿元,解决15000多人就业,其中本地农村劳动力4000多人。 银鹭成功带动了新农村建设,使马塘村成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全国文明村”,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良好投资环境 借力外资发展 投洽会是厦门每年最重要的投资盛会,作为经济特区建设的招商引资平台,很多企业成功找到合作伙伴。在今年9月的投洽会签约台上,银鹭与国际食品巨头雀巢签署了60%股权收购协议,雀巢成了银鹭的大股东。不久后,银鹭雀巢合资合作正式启动,在银鹭高科技园区开工建设“年产60万吨食品饮料新厂”。 翻开银鹭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与雀巢的联姻并不是银鹭的第一次合资。1990年,新圩兴华罐头厂获得新加坡华侨黄先生20万美元的投资。十年后,银鹭又引入1亿多元的台商资金。提起这一系列的“借力”,陈清渊说,企业要发展需要舍得的精神,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审视企业,抛开对私利的执著,才能把企业带到更健康的发展轨道。“当然,我们非常清楚,我们要借的是什么力。”陈清渊解释道,1990年的合资使银鹭摆脱了资金困境,2000年引进的台商资金让银鹭迅速完成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产能得到提升;而与雀巢的联姻,则是加快银鹭对全国的布局,乃至今后走出国门。 借助特区平台 大量引进人才 如今,银鹭是全国最大的罐头、饮料生产基地之一,在激烈的竞争中,是什么让银鹭成为食品巨头呢? 陈清渊说,是人才、科技、名牌的战略,而吸引优秀人才来银鹭工作是重中之重。刚创业时,6个创始人最高学历仅为高中,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企业之间的差距,实际上就是人才之间的差距。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会聚鹭岛,为银鹭的人才引进也提供了机遇。 现在,在银鹭的经理层中,MBA及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也占了绝大多数,并且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这批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有来自意大利、德国的工程师(PET无菌冷灌装),有来自跨国公司具品牌运作和销售经验的营销人才,也有来自国内大型食品公司的优秀团队管理干部。此外,银鹭正在筹建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希望网罗全国同行业的精英。陈清渊说,正是拥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员工,构筑企业后续发展的人才储备和智力平台,才铸就了今日银鹭的辉煌。 优惠政策扶持 布局全国战略 “作为经济特区,厦门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扶持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银鹭也从中受益。”陈清渊说。2006年,食品行业面临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用工成本不断提高的问题,当时政府出台了新政策,鼓励企业“两头在外,中间在厦”的发展布局。于是,银鹭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2006年,在省外建立了第一家食品饮料子公司——山东银鹭食品有限公司。2008年,湖北的汉川银鹭食品工业园也动工建设。接下来,银鹭还将在安徽、四川等地建设新的生产基地。按照陈清渊的设想,将在近5年内加快国内生产基地扩张建设布局,计划新建5个生产基地,新增年产能360万吨。未来,银鹭还将适时走出国门。 而更让陈清渊感到欣慰的是,银鹭这个品牌已逐渐在全国叫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多项荣誉,银鹭已成为中国罐头和饮料行业十强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作为纪念和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活动之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评选结果揭晓,陈清渊也是杰出建设者之一。对此,他谦虚地说,这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银鹭发展的肯定,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银鹭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厦门经济特区的这片沃土,银鹭是特区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受益者。今后银鹭无论走多远,飞多高,厦门永远是银鹭的运营总部。 【专家声音】 厦门市民营办主任、市经发局局长陈津: 民营经济已成厦门发展的强力引擎 “厦门民营经济是伴随特区经济发展逐步壮大的。”陈津说,厦门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之一。 厦门获准设立经济特区之初,民营经济基本还是一张白纸。现在,逐渐崛起的厦门民营经济令人刮目相看。 特区政策和港口环境便利,厦门市外贸对民营放开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近年来,民营企业更是借助自身机制灵活、开拓市场能力强的优势,在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一直是拉动全市外贸出口增长的强劲生力军。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众多厦门民营企业选择了“科技兴企”之路,逐渐成为推动厦门市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品牌意识也不断增强。 陈津说,当前,厦门正在全力推进岛内外一体化。提升岛内,将大力发展金融、会展会议、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拓展岛外,五年内将基本建成岛外71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区,形成岛内外一体化的城市新格局和产业新布局;加快制定新的扶持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民生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这些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数字特区】 1981年,厦门全市个私经济工业产值20万元,仅占全市工业产值的0.02%;城镇个体从业人员仅有2340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0.48%。到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541.52亿元,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7.5%;私营企业数量已经超过7.35万户,占全市实有企业总数的84%,成为厦门市最大的企业群体;创造了全市的近一半就业机会,2010年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135.74万人。 “十一五”,厦门市民营经济中衍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私营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由2005年的245家增加至2010年的555家;555家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完成增加值41.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8.29亿元,创利润8.29亿元。 民营企业已成为厦门企业上市新一轮主角。2008年之前厦门A股上市17家企业只有两家民企,2008年、2009年,新上市的12家企业全部为民企,2010年,厦门市共有6家企业实现境内上市,均为民营企业,募集资金39亿元,境内上市公司家数创厦门市资本市场20年来的新高。 |
- 2011-12-26海内外嘉宾为特区“干杯” 酒会用细节展现特区风情
- 2011-12-26厦门特区30周年 今天是353万特区人的节日
- 2011-12-26市委市政府30件惠民实事基本完成 献礼特区30周年
- 2011-12-26东南网系列策划报道特区30周年
- 2011-12-25厦门特区30周年:国际赛事汇聚世界目光
- 2011-12-25台商和地产经理人的厦门之路:特区变化让他们坚信创业选择
- 2011-12-25厦门特区30周年:环东海域整治再造一个厦门岛
- 2011-12-25印华地砖厂:打造厦门特区第一家外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