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创新实践
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指数,走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和谐发展之路。 厦门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发展,也率先走向共同富裕。在全国率先推行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村(居)干部固定补贴制,最早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实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统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几年来,厦门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具体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积极破解“住房难”,率先构建住房供应体系及住房保障体系,为全国解决低中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积累了有益经验;积极破解“就医难”,构建让市民及时就医、方便就医、合理就医、合理负担、具有厦门特色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积极破解“就学难”,完善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积极破解“交通难”,加快岛内外路网建设,创新交通管理体制,加大交通综合整治工作,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方便居民出行。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建立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长效机制,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探索建立和完善了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和谐社区、和谐镇村建设,进一步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特区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注重发挥传统优势,充分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是厦门的成功之道。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奉行依靠人民办特区的宗旨,努力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在全国率先制订《立法条例》,使制订法规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的做法规范化、制度化。率先实行听证会制度,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行风评议制度等,开通市长热线和专线电子信箱,畅通市情民意反馈渠道,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大到城市规划设计,小到公交收费调整,都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使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厦门始终坚持“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特区建立后不久,就制定通过了《市民文明公约》和《厦门市“十不准”规定》,并坚持不懈地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锻造和提升厦门人的精神品质。厦门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以“六个紧密结合”,即优秀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市民道德自律和政府法治建设紧密结合、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文明创建活动和坚实有力的物质保障紧密结合、人民群众自发行动和政府引导扶持紧密结合、爱国主义精神和祖国统一大业紧密结合,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2008年和2011年,厦门连续三届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十二五”时期,厦门市委、市政府将按照大力打造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的总体思路,积极营造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
- 2011-12-24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图片展开幕 免费展出1个月
- 2011-12-24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厦门经济特区建设
- 2011-12-22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文明,最美的城市风景
- 2011-12-21三十而立展风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的成功实践
- 2011-12-21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 央视将连播厦门特区专题
- 2011-12-20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厦门 因文化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