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区建设30周年:厦门港 一个亿吨大港的崛起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2月20日讯 (记者 郑友贤 许茵茵 文/图)“厦迎五洲客,门泊万里舟。”在沧海桑田变迁中,厦门过去傍海而生,如今依港而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实施“以港立市、以港兴市”战略,港口规模日益扩大,已由地方小港发展成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东南沿海的亿吨大港。 亲历 冯鸿昌,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海润维修班班长,1997年到厦门,一直在港口生产一线从事大型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见证了厦门港的繁荣发展 ■每个码头工人 都时刻接受着“全球检验” 1997年3月,18岁的冯鸿昌从厦门高级技工学校南靖分校毕业,怀着青春的梦想,来到厦门经济特区,在海天码头当设备维修工。当时,公司刚刚起步,只有4台桥吊、8台龙门吊,一半是国外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二手设备,设备故障率居高不下。那时码头并没有现在的忙碌,机器可以停下来维修保养。 随着厦门经济的高速发展,港口生产日益繁忙,新的集装箱装卸设备也陆续增加。如今,站在海沧大桥上看厦门港,一座座现代化的大型桥吊高耸林立,伸着长臂繁忙作业。冯鸿昌激动地说:“现在会经常看到几艘万吨级以上巨轮头尾相连靠泊在码头,岸上数台桥吊机同时作业,轻而易举地抓起集装箱稳稳地放在排成长龙的托头车上,堆场的龙门吊把集装箱一个个像垒积木一样堆起来,跟小山似的。那场面实在太壮观了!” 现在码头作业很大程度上实现电子化,以前集装箱的装卸就是把该装的都装上船就可以了,而现在一艘集装箱货轮一路得停靠二三十个港口,每个集装箱要放在哪里可都是有讲究的。“每一个码头工人,都时时刻刻在接受着‘全球检验’。”冯鸿昌的师傅周梁成经常说的一句话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船公司的一条航线,往往要在几个港口,甚至是几十个港口停靠,哪个码头的服务好、效率高、安全可靠,天天都在比。满意的继续光顾,不满意就免不了一拍两散。 |
- 2011-12-20厦门特区30周年:一道道禁令 一步步文明
- 2011-12-17厦门特区30周年:60座桥梁搭建幸福回家路
- 2011-12-15开放,带来创新和活力——从戴尔看厦门特区的对外开放
- 2011-12-14厦门特区30周年:国企大腕 挺进全国500强
- 2011-12-14厦门特区30周年:国企大腕 挺进全国500强
- 2011-12-09厦门特区30周年:文明城市 厦门人的幸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