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通讯介绍厦门创新社会管理经验:民生优先 民意为重
在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中,厦门市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都不是最高的,但厦门市在城市文明程度、社会和谐水平方面,却始终走在前列,这得益于30年来厦门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打造文明和谐宜居之城。 厦门的经验在于,坚持民生优先,让广大群众最大程度共享特区发展成果;坚持两个文明并举,努力提升城市文明素质;坚持民意为重,实现政府决策与群众诉求良性互动。 ■新华社记者 项开来 涂洪长 【社会保障】 率先进行保障房建设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民生为和谐之本,服务为管理之基。 今年7月12日上午,厦门市在公房管理中心服务大厅签订首批保障性租赁房续租合同。2007年,大学刚毕业到厦门一家企业工作的林荣锋,成为厦门市首批保障性租赁房住户。林荣锋今年续租了一套60.51平方米的保障房,租期从2011年8月到2014年8月。月租金为1049元,其中财政补助80%,个人支付仅209.8元。 厦门在全国率先进行了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并制定全国首部社会保障性住房法规,用法律手段护航保障房建设。首批保障性租赁房于2007年入住,截至目前,户籍人口仅180万的厦门,已建成并入住各类保障房2.4万套,形成由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保障型商品房、限价房等构成的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实现了低收入家庭住房应保尽保。 长期以来,厦门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岛内岛外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差距悬殊。对此,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提出,要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全体厦门群众共享特区发展成果。 初步实现“老有所养” 截至目前,厦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4万余人,包括城镇职工、外来员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未成年人和大学生,全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在厦门初步实现。从2010年7月1日起,厦门市将具有厦门市户籍但未参加现有各项基本养老保险和已年满60周岁但未享受任何养老待遇的人群,纳入养老保险范畴。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缴费年限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为每月200元,这一标准在全国属较高水平。年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不需缴纳任何保险费用就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加上厦门市已有的其他各类养老保险办法,将使厦门市所有户籍居民都能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启动“民生工程战役” 去年,厦门市启动实施了“民生工程战役”,首批投入83亿元,建设了146项民生项目。今年以庆祝和纪念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为契机,又推出30项惠民利民实事,包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建设4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等,涵盖了民生保障各个方面,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厦门市民王丽娟在自家新购的房屋阳台上打电话,和亲友谈论自己买到的保障性住房。新华社发 【文明创建】 文明礼仪进基层 在城市评价的各项指标中,最让厦门市民引以为傲的是城市文明素质。 在一手抓经济发展的同时,一手着力抓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都要硬”,是厦门特区的一大特色。 多年来厦门市坚持为民创建、全民创建,在创优良秩序、创优质服务、创优美环境上下工夫,努力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形成了社区创和谐、行业树新风、村镇共推进的基层创建格局。 厦门市广泛开展文明礼仪进基层活动,倡导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交往,组织广大志愿者上街纠正公共场所吸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争抢拥挤等不良行为。把和谐精神融入文明社区创建,推动活动经常化,每年举办“和谐邻里节”活动,组织“和谐邻里”歌手赛、十佳物业保安评选及各种形式多样的“和谐邻里”社区互动活动,营造邻里和睦、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 今年6月,厦门在全市每个社区成立志愿服务工作站,深化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全市3500多名志愿者和2100多名空巢老人结对帮扶,3.2万名文明单位志愿者常年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全市现有76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16家青年文明号“一对一”或“多对一”与59所农民工子女较集中学校进行结对,覆盖3.5万多名农民工子女。 生活环境优美舒心 文明温馨的城市,离不开优美舒心的自然生活环境。厦门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时,联合国人居署这样评价:“厦门市让居民在健康的环境中拥有体面的家”。 2010年,厦门全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率达到90%,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6天,环境空气质量年优良率分别达97.5%。 【科学决策】 第三产业摆在重要位置 厦门该引进什么样的项目?岛内还要不要搞工业?失地农民如何实现生产生活“双保障”?旅游服务投诉如何落实反馈?面对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厦门市始终坚持以民意为重,从产业布局到民生琐事,尽可能谋求施政行为与群众诉求的良性互动。 厦门素有“海上花园”之誉,优美景致和良好生态一直是厦门人引以为荣之处。厦门市委市政府根据厦门的资源禀赋,将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重点。“十二五”期间,厦门市提出要做强做大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六大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被置于重要位置。曾经支撑厦门GDP相当比例的石化产业,不再跻身支柱产业之列。 《厦门日报》“监督在线”作用大 对于多数市民来说,他们的烦心事更多的是大排档油烟扰民、公园成了练车场等“民生琐事”,找谁投诉、如何解决就成了市民“气顺与否”的关键。 从2006年开始,厦门市纠风办联合《厦门日报》创办“监督在线”栏目,提供了一个群众投诉、部门联动解决、媒体监督警示的平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厦门日报》社大楼一层,厦门市纠风办设立的行风评议接待室就设在这里,每周一到周五上午,都有厦门市行风评议代表或特约监察员“坐镇”接访,市民群众可电话反映或登门投诉。 “监督在线”栏目将政府监察部门的专门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形成了监督的合力,维护群众的利益。 立法规范纠纷解决机制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厦门,厦门市建立和完善了相关机制。针对矛盾纠纷多元多发的实际,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纠纷解决机制进行规范,出台了《关于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决定》。为了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出台了《厦门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多年来,厦门市综治工作综合考评一直位居前列。2010年厦门市的群众安全感达97.25%,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5.21%,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几年来,厦门市共制定和执行涉及社会管理方面的法规规章65件,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 (新华社福州12月17日电) |
- 2011-12-21厦门特区30周年:江头街道管家式服务留住企业
- 2011-12-14厦门特区30周年:国企大腕 挺进全国500强
- 2011-12-09厦门特区30周年:文明城市 厦门人的幸福之光
- 2011-12-05厦门特区30周年:国际赛事汇聚世界目光
- 2011-12-01厦门特区30周年:环东海域整治再造一个厦门岛
- 2011-11-24厦门特区30周年:厦门美不胜收的"海上桥城"
- 2011-11-20厦门特区30周年:两岸直航,让回家变得简单
- 2011-11-18厦门特区30周年:环岛路 把最美沙滩留给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