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思明区 海沧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
镇街视窗:
部门直通车:
鹭岛消防 妇联新闻 工会 文明湖里 文明同安 计生委 党工委 电业局 港口管理局 物价局 海事局 旅游局 教育局
企业风采:
海翼集团 夏商集团 厦门国贸 翔业集团 翔业公益
行业频道:
房产 汽车 建材 食品 保健 商会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亲,我在厦门等你

xm.fjsen.com 2011-12-16 15:03  郑璜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 对台合作篇

① ② ③ ④

① 2008年3月30日,金门风火轮自行车队的队员们骑经厦门市环岛路,这是他们首度大陆“原乡行”四天三夜行程的终点。② 2008年8月31日,乘客们在厦金航线第二航道首航船舶“五缘轮”前拍照留念。当天,厦门五通海空联运码头正式启用。③ 2006年1月19日,借助厦金航线直航客轮,分别70年的吴美珠(右)和弟弟吴允才终于在厦门“跨海团圆”。④ 2006年1月25日,厦门航空的厦门-台北航班从厦门高崎机场顺利起飞。该航班是厦门首次被列入两岸春节包机航点后的首个赴台航班。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16日报道(记者 郑璜/文 张永定/图)

“厦台有多亲?《台湾府志》中写道“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这两翼共一体,因为血脉相连,无论哪一翼的扇动,都能在另一翼听到共同的脉动。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因台而开放,因台而发展,也因台而闻名。处于对台最前沿的厦门,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被视为中央对台政策和发展两岸关系的试验田、窗口和排头兵。现在的厦门已经是台湾同胞出入大陆人数最多的口岸之一,是两岸经济合作最密切的区域之一,是两岸交流最活跃、最热络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一年一度两岸基层民众交流盛会——海峡论坛的固定举办地。

在厦门特区建设30周年的喜庆氛围里,记者走近3位亲历了厦门特区对台交流合作历史的见证者,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也属于大家的故事。 ”

2009年5月17日,海峡论坛·闽台姓氏族谱和涉台文物展暨宗亲恳亲会在厦门市博物馆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各姓宗亲与5000余册各姓族谱在此相会。

曾钦照:“老”台商的特区情

约访曾钦照不难,但在时间安排上却有难度,当天不行,两天后要飞台湾,只能在第二天下午两个活动的间隙抽空接受采访。

然而,说起与厦门特区的缘分,曾钦照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厦门特区的前10年建设我没能参与,但我很庆幸,能见证和参与了特区后20年的成长、蜕变和繁荣。”厦门多威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钦照,作为最早来厦投资的台商之一,他同时还是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市台商协会荣誉会长、厦门市荣誉市民。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台湾人力、土地等成本上升,不少台商开始更积极地向外寻觅合适的发展基地,多威电子也不例外。

和厦门结缘,多少带着点偶然。一开始,曾钦照把目光放在广州、上海、深圳等地。这时,一个大学同学邀请他来厦门看看,他就到了厦门。到了厦门,曾钦照发现这里与台湾非常相似,感情顿时拉近了。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朋友带他去环岛路的黄厝观光,他发现在环岛路上居然用肉眼就可以直接望见金门。“这让我觉得心安。”就这样,他把企业走出台湾的落脚点定在厦门。

曾钦照坦言,当时的厦门,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我清楚记得进口的第一个货柜,装的并不是生产原料,而是纸巾、方便面等生活用品。”1992年10月,多威电子在厦门正式投产,企业只占据了湖里区一栋楼中的一层,年销售额亦不过100万美元。

“事实上,我觉得自己当时的决定还是蛮正确的。”在曾钦照看来,1995年开始,厦门的城市面貌突飞猛进。他的企业也飞速发展,厂房从占地一层楼发展到了四层楼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此时,海沧大桥开始兴建,让受交通限制一直颇显荒凉的海沧台商投资区,成为台商们关注的新热点。1999年,大桥通车前夕,多威电子正式迁至海沧台商投资区。到2010年,公司的销售额突破20亿元人民币。

曾钦照每天都很忙,那是因为他把九成时间花在了社会活动上。

他说,台商协会将积极推动两岸交流,让双方获益,如今的台协“不仅是服务台商台企,更是服务两岸”。

林明坚:“小三通”让两岸距离更近

从厦门到金门有多远?退潮时,最近的距离只有1800米。隔着浅浅的一湾海峡,骨肉兄弟近在眼前。

然而,在“小三通”之前,金门同胞要来一趟厦门,得先坐飞机到台湾本岛,从本岛转机香港,然后从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坐大巴到厦门,需要整整两天!

如今,从厦门五通码头出发,搭上高速客轮,25分钟后就可以到达金门水头码头。每天36个固定航班,每22分钟一班,厦金航线基本实现“公交化”。

回忆起开通厦金航线的经历,林明坚觉得就像发生在昨天。

2000年12月17日中午11点多,时任厦门港口管理局港口管理处副处长的林明坚接到通知,准备厦门与金门通航的航行方案。林明坚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太多人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太久了。”

兴奋过后,林明坚开始感到肩上担子不轻。他说:“两岸隔绝了几十年,我们对靠近金门的航道、水文、气象和码头状况都不太清楚。对方能配合到什么程度,心里也没有一点底。”很快,厦门方面成立了由市台办、口岸办和港口局组成的领导小组,林明坚所在的港口局负责与台湾方面协商航行安全和服务质量。“双方确定了不谈政治、只谈技术要求、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谈判颇为顺利。”

2001年1月2日,金门籍客轮“太武号”和“浯江号”在时任金门县县长陈水在的带领下首航到厦门和平码头,完成两岸“小三通”的“破冰之旅”。“那次的乘客中,有不少亲人隔着道海峡,却愣是几十年见不着面,一上岸就抱头痛哭,那番情形,没几个人见了不会掉泪,我感到自己真是在做一件积德的事。”

截至今年9月,厦金航线已运送旅客681万人次,占两岸海运直航客流量近九成。如今,两岸迈入“大三通”时代,林明坚依然对这条航线的未来充满信心:“现在,每年‘海上看金门’的游客都超过百万,要真能简化大陆游客的办证手续,你说这条航线的潜力有多大?”

陈经超:大陆“体制内”的台湾人

陈经超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台湾台中人。台籍教师并不新鲜,但他是教育部所属高校,也是福建省事业单位录用的首批编制内的台湾教师之一。

2002年即将从台湾大学农学院毕业的陈经超,萌生了到大陆发展的念头。“这还要感谢台大非常自由的氛围,很多老师会将自己在大陆看到的情况说给学生听,并告诉我们大陆巨大的发展前景。”当时,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同一天招考硕士,到底考哪?他还真是挣扎了一番。“我在北大校园逛了9天之后,被那里的人文气息打动了。”

开始几年,陈经超每次回台湾,亲友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为什么去大陆”,如今,亲友见到他都说“你怎么这么有远见”。

其实,陈经超在大陆的求职经历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他面临就业的压力。“当时,大陆没有相应的政策,台生在大陆找工作有些尴尬:不仅进事业单位和国企无门,连台企都倾向于招录本地学生。”

为了就业,他在东盛科技实习了近一年时间。2005年,又考取了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的博士。由于此前找工作的艰辛,读博期间,他特别关注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和相关政策。这期间,陈经超注意到福建省2009年5月出台了针对取得内地全日制普通高校学历的台湾学生的就业新政策:像他这种情况的台籍毕业生,在福建可以进入事业单位、高校工作,并获得事业编制,同时享受与大陆毕业生一样的待遇。

“虽然,厦门离台湾最近,虽然已经在大陆生活了8年,但是直到厦大面试时,我才第一次踏上厦门的土地。一到,我就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街头巷尾飘来的闽南话自然不用说,厦门的海蛎煎更是再熟悉不过的小吃。”

去年博士毕业后,陈经超还收到了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的邀请,但他最终选择了厦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福建省出台的新规中,明确规定“台生在福建省内就业与内地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这在大陆是首创,让我有种在‘体制内’被接纳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没有真正融入这里生活的人是不会明白的。”

陈经超说,如今,他算是在厦门真正生根落户了。一度给他带来困扰的台籍身份,正在逐步变成独特资源。比如他与其他老师正在合作的一项涉及两岸的课题研究,可随时往返两地的“特权”大大方便了工作的开展。

厦台合作大事记

1985年7月,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公司落户厦门。

1989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在海沧和杏林设立台商投资区;1992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集美台商投资区。

1991年12月,江 泽民同志参加厦门特区成立10周年纪念庆典,再一次明确了厦门经济特区的使命,就是探索改革开放的经验并积极发挥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

1997年4月,首届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台交会”)开幕。

1998年5月,厦门市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正式开业,这是目前祖国大陆唯一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享受对台贸易的一系列优惠措施。

2001年1月2日,金门籍客轮“太武号”和“浯江号”首航到厦门和平码头,开启了两岸“小三通”的“破冰之旅”。

2004年12月,厦门居民可以赴金马澎地区旅游,两岸旅游从“单向”走向了“双向”。2005年8月,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党部组团访问厦门,首开国共两党基层党际交流先河。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到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考察,接见台商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

2008年2月,在厦5位台胞担任市政协委员,参政议政,首开大陆先河。

同年12月,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协议,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及直接通邮全面启动,宣告两岸“大三通”时代来临,厦门位列首批直航点之一。

2009年5月,首届海峡论坛在厦门开幕,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两岸大型民间交流活动。

2010年6月,厦门获准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先行试验一些金融领域重大改革措施。

2011年6月,厦门成为大陆赴台游自由行首批三个试点城市之一。同时,非福建省籍大陆居民只要拟在厦暂住一个月以上,即能申请去金门旅游。

记者手记

除了“五缘”,我们还有什么?

郑璜

因为工作原因,曾经在厦门生活了三年,因公因私接待过不少来厦旅游观光的客人。问他们想去哪里,鼓浪屿自是首选;然后,海上看金门,大小嶝战地风光就是不少人的第二选择,这让我有点意外。

也许对于福建人,早已习惯了对面就是宝岛。而对不少外省人来说,到了厦门,这个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城市,不与之发生点什么关系,似乎就是个缺憾。在普通民众看来,厦门和台湾,还真就如此密不可分。

于是,带他们去环岛路看“一国两制”标语牌,看观音山拔地而起的总部经济区,再告诉他们这里十年前,甚至五年前还是一片滩涂,让他们也让自己更深切感受厦门,这个曾经的对台海防前线到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沧桑巨变。

厦门特区因台而设。这句话说了许多年。但在特区设立的最初十年里,这只是一个愿景。不是对岸的人不想来,而是来不了。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两岸往来,终是历史潮流所向,任何个人和政治的力量都无法阻挡。

梳理特区对台大事记,就不难发现,越到后来,厦台交流合作就越频繁越密切,领域也越宽广。天赋的区位优势,独特的“五缘”情结,让厦门在与台湾的交流合作中拥有了先发优势,也因之诞生了诸多“第一”、“率先”。这让我在如何用屈指可数的图文来表现其中之辉煌而发愁的同时,更觉自豪和欣喜。

在特区采访的一个礼拜时间里,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在强调,对台,是厦门的最大优势,应该成为厦门最鲜明的城市特色,也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谈到了适应对方最初的阵痛。毕竟隔绝了几十年,有不适应之处很正常。只是看到成绩之余,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当前,随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厦门特区如何“特”下去?除了离得近、接触早,我们如何依靠“先行先试”——这个中央赋予福建、赋予海西的“尚方宝剑”为两岸交流合作作出更大贡献?一位台商说,他对先行先试的理解是,只要政策没有禁止的领域,都可以由厦门进行接触性试点,希望厦门的对台工作步伐迈得更大些,在制定对台政策方面,可以更加灵活,再适当放宽,并将政策落到实处。这正与新近提出的“福建精神”里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契合。

跨过而立之年的厦门特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了新的征程。9月份召开的厦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厦门要“努力当好服务和平统一的排头兵”,并进一步明确“加快构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交流交往最活跃平台和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缘于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我们有理由有更高期待。

责任编辑:黄丽红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频道点击排行
网站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