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区建设30年:住房30年从全国样板到国家蓝本
【专家声音】 厦门市规划局前总工程师林荫新: 这是一次理念上的颠覆 林荫新说,首个商品房建设,是一次理念上的颠覆,当时全国范围内只有深圳、厦门和珠海明确提出了建设商品房的概念。而莲花一村的成功,实现了几个大的突破。 一是规划思路上的突破,在当时的条件下,小区已经规划配套了小学、中学、幼儿园,每个小组团都有公共绿地设施,配件有体育设施、羽毛球场等。 二是建筑思路上的突破。住宅的面积突破了国家标准,幼儿园的底层设置架空层,每个教室预留了平台活动空间,功能交错,互不干扰。 正是在这样的大胆摸索下,莲花一村项目最终顺利交付,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众多特区中不多见的商品房,并拿下了国内建筑界的一系列大奖。而从首个商品房到首个保障性住房,厦门走过了20多年住宅建设的历史,这当中有两样东西是始终不变的,一是人性化,二是服务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体现在其间,帮助厦门实现了住宅建设的飞跃。 【数字特区】 2006年,厦门在考察了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先进经验后,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概念。 2009年6月1日,《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这也是全国第一部关于住房保障的地方性法规。 此后,厦门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25个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文件。 首个交付使用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万景公寓,属保障性租赁房,2008年7月投用,位于吕岭路以南、洪文路以东,项目用地面积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42万平方米,共有8幢11层小高层住宅,建设住宅951套,项目获2006年度“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优秀奖”。 由此,厦门在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下,初步建立了在全国领先的住房保障理念和政策体系,厦门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模式也被国家住建部称为“国家蓝本”。 |
相关新闻
- 2011-12-15厦门特区建设30年:特区30年 厦门的"飞跃之路"
- 2011-12-15厦门特区30周年:厦禾路改造 10年拆迁10万户
- 2011-12-09厦门特区30周年:文明城市 厦门人的幸福之光
- 2011-12-08厦门特区30周年:从特区“升起”的省部级干部
- 2011-12-06厦门特区30周年:保障房里的“幸福时光”
- 2011-12-05厦门特区30周年:汇聚全世界目光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