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思明区 海沧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
镇街视窗:
部门直通车:
鹭岛消防 妇联新闻 工会 文明湖里 文明同安 计生委 党工委 电业局 港口管理局 物价局 海事局 旅游局 教育局
企业风采:
海翼集团 夏商集团 厦门国贸 翔业集团 翔业公益
行业频道:
房产 汽车 建材 食品 保健 商会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厦门特区建设30年:特区30年 厦门的"飞跃之路"

xm.fjsen.com 2011-12-15 08:56  郑友贤 陈挺 许茵茵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如今厦门经济特区已扩大到了全市,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2月15日讯 (记者 郑友贤 陈挺 许茵茵 文/图)1981年10月,在湖里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着一声开山炮响,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1985年6月,中央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包括鼓浪屿在内总面积共131平方公里。2010年,厦门经济特区再次扩大到全市的1699平方公里,此时厦门的GDP,已从1981年的7.4亿元增长到2060亿。经历了一次次的升级壮大,今天的厦门,已从偏居东南一隅的弹丸之地,迅速崛起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亲历】

30年,与特区的不解之缘

曾莹,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馆长。作为一个外来者,她亲历了特区30年的沧桑巨变,参与了特区纪念馆的筹建。最近,她正忙着筹备特区建设30周年成就展。

“湖里第一炮”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记者走进了位于湖里区的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这里曾是湖里区政府的办公楼所在地,3年前改建为纪念馆。对馆中的资料、图片和背后的故事,曾莹如数家珍。她指着一张“蘑菇云”的照片说,这就是被誉为开启厦门经济特区历史的“湖里第一炮”:1981年10月15日,随着一声开山炮响,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

湖里位于厦门岛西北角,三面临海,港区开阔,水深不淤,海岸线长,地理位置优越。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这里划出2.5平方公里土地作为经济特区。于是,特区建设者们靠着一股英勇无畏的冲劲和改革创新的闯劲,在这片被人戏称为“厦门夹皮沟、西伯利亚”的荒芜之地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从1982年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落户湖里加工区,至1983年底,全市共引进三资企业项目22个,实际利用外资794万美元。

当时,曾莹还是个学生,但特区的名字却深深吸引着她。她知道,在这方小小的土地上,正创造着一个个“神话”:全国第一个利用外资修建机场,组建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在全国率先取消专业化行政管理机构,率先开放市场、取消计划供应……一次次的变革,催生了人们口口相传的“厦门模式”。

1981年前的湖里可谓是一片荒芜(资料图片)

“鹭江”号上的讲话

在纪念馆大楼北侧,放着一艘交通艇,曾莹说,这是著名的“鹭江”号,先后接待过包括邓小平、江 泽民、胡锦涛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100多位,还接待过尼克松、西哈努克等许多外国贵宾。

1984年2月8日,邓小平乘坐“鹭江”号,一边眺望鼓浪屿的海上风光,一边听取省市领导的工作汇报。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铺开的地图上汇报:厦门经济特区只有2.5平方公里,实在太小了,最好能把范围扩大到全岛。邓小平回京后不久,中央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包括鼓浪屿共131平方公里。

1985年,曾莹大学毕业后没回老家漳州,而是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满怀憧憬来到了厦门。“经济特区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新鲜的概念,充满着吸引力。”曾莹激动地说,虽然当时条件并不好,但大家胸怀理想、满腔热情。

“那时,厦门真正的城区并不大,也就厦大、轮渡、中山路这一带,连厦门火车站还都是郊区。我是搭乘火车来厦门的,记得火车站旁边就是稻田。”当时的曾莹根本无法想象如今厦门火车站的繁华程度。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后,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以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商场和公园也日益增多……在厦门投资兴业的台胞越来越多,台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曾莹说,不时会碰到台湾人,大家说着一样的闽南话,很亲切。

纪念馆里的资料也多次提到,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先行先试和推动两岸交流,始终是厦门经济特区的重要使命。如今,厦门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大的台资企业聚集区和台商聚集区。

第三次飞跃

在2010年第二届“海峡论坛”上,省委书记孙春兰在致词中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由全岛扩大到全市。随着经济特区的扩大,厦门原有“一市两法”的状态也走进历史。

今年9月底,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在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奋力推进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目标,描绘了未来5年厦门发展的新蓝图——全面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全力打造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经历了一次次的升级壮大,厦门正朝着“岛内外一体化”的蓝图不断前行。厦门岛内,致力于保持风貌和特色,降低开发强度和建设密度;岛外,规划建设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组团,建设新城,让城市格局由原来集中于岛内的一个“拳头”展开为一个“手掌”。

厦门“岛内外一体化”给曾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隔一段时间出岛,就能看到新变化,一栋栋高楼林立,原来的荒地已变成新城区了;随着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等的建成,岛外也不再遥远,出入岛已经非常方便。

而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厦门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住房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文明创建、平安建设水平皆走在了全国前列——最早推行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率先推行“全民社保”,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均实现了城乡居民一体化、全覆盖、高标准;率先建立了多层次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模式成为全国“蓝本”,低保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30年对个人来说很漫长,对城市发展而言又是那么短暂。30年,曾莹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而特区也给她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曾莹说,能与特区结缘,是很幸福的事情。

【专家声音】

厦大教授朱冬亮:

厦门经济增长最均衡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公布的《2011中国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报告》显示,2011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排名,厦门位列第一,将北京、上海、广州抛在后面。

“这是实至名归。”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冬亮说,厦门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不是最具开创性的城市,却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均衡的城市。就经济发展而言,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包括各经济特区中,厦门不是个头最大的,速度也并非最拔尖,但如果从经济、社会、人文、环境诸多领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角度来综合观察,厦门的发展模式无疑具有鲜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的特点。

“厦门是一个让人感觉温馨的宜居城市!”朱冬亮教授说,厦门这座城市环境优美、开放包容。市区就像花园,园林绿化率高、街道清洁干净等口碑在外;市民文明素质高,荣誉感强,整个城市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外来人口。厦门多年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和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收到了良好成效,厦门的幸福感确实很高!

朱冬亮教授认为,厦门有着较强的城市竞争力还在于,政府注重民生、倾听民意,注重社会保障等。

【数字特区】

30年来,厦门全市GDP从1981年的7.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060亿元,增长近300倍,平均增速高达17.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5%,2010年达到526.02亿元。

2010年,厦门以占全省9.6%的常住人口和1.3%的土地,创造出占全省14.0%的生产总值、25.6%的财政收入和52.4%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3万元,年均递增15.2%;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年均递增13.4%。

至2010年底,全市历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9007个,实际利用外资223.23亿美元。客商从创办初期以港澳和东南亚客商为主逐步扩展到欧美、日本以及台湾等近70个国家和地区。

责任编辑:房小奇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频道点击排行
网站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