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环湾生态型新城初露雏形 产业“抱团”发展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要读懂一座城市,必须辅以时间和空间的坐标。30年前,厦门经济特区轰轰烈烈拉开建设大幕,集美也翻开了发展的崭新篇章,城乡面貌开始日新月异;30年后,在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的今天,集美,作为“闽南金三角”的几何中心以及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主战场”,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时间与空间,交织书写出这座城的宏大愿景:依托“一心四片”的城市发展格局,当前的集美,正像一只美丽的蝴蝶、渐渐展开双翅。 立足过去,奋发前行。未来,集美区将以“加速城市化、实现新跨越”为主基调,努力建设文化品位高尚、人居环境优美、创业环境优越、功能配套完善、具有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新城区,打造岛外新城形象区、产业发展活力区、科教文化繁荣区、社会和谐示范区、党的建设先进区。
坐拥两条百亿产业链 产业“抱团”发展 站在天马山上放眼集美,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间,古老的学村、繁华的城区、厂房林立的工业区错落有致地分布,这一片土地散发出的勃勃生机既让人着迷,也叫人感慨万千。谁曾想,就在半个多世纪前,集美还只是浔江边的一个不起眼的农村、渔村,近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 一直到1958年,厦门市在杏林设立了工业区,这里的工业才算“正式起步”。此后,伴随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进程,集美进入了工业加速发展的“大跨步”时代,“工业版图”亦不断扩大:198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杏林台商投资区;1992年,集美台商投资区设立。由此,这两大台商投资区形成犄角之势,成为助力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工业基地。 20年来,集美区委区政府大力筑巢引凤,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000多亿元,形成较为完善的水、电、路、通讯以及信息、物流等网络。依托两大台商投资区,集美北部工业区、位于灌口的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集美工业集中区后溪组团等大型工业组团相继崛起,正新、TDK、宝姿、宏发电声、厦工、金龙等“名牌”企业纷纷在集美安家,截至去年底,全区已有各类企业3700多家。 变化是飞速的。2003年,集美、杏林两区合并后,集美区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200亿元;去年,集美区区工业总产值已实现670亿元,今年,这一数据有望再次被刷新,预计201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将突破700亿元大关。 集群发展、做大做强。目前,集美已形成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其中,汽车、机械两条产业链产值已超过百亿元,产业“抱团”发展的效益日益显现。“十二五”期间,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提出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做强做大汽车机械装备、电子信息、轻纺服装三大支柱产业。同时,在保持工业项目原有优势的同时,着力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以及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区域性文体旅游休闲中心,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完成经济结构转型 服务业茁壮成长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当制造业比重占到GDP比重六七成的时候,地区就必然面临一个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三产的发展势在必行。然而多年来,集美的现代服务业却严重滞后,没有高档次的酒店餐饮、商场超市及娱乐场所,人们只好往岛内跑。 决策者们意识到,对于工业处于支柱地位、发展空间却相对有限的集美来说,发展三产既是“必须”又是“必然”的。2008年,区里专门成立了服务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商业发展规划,这一年,也被看作是集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启动年。 三年多的时间内,借助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和高铁开通的“东风”,集美区服务业发展“高歌猛进”的势头让人惊喜。星级宾馆、高档酒店“从零开始”,目前已有京闽北海湾酒店、日东酒店、天沐温泉酒店多家星级酒店相继投入使用;借助BRT的便利,人人乐、新华都等大型连锁超市纷纷“抢滩”;在同集路旁的侨英商业广场,喜盈门国际建材家居广场已成为辐射岛外乃至闽南地区的大型建材家居市场;世纪宝姿服装和奥特莱斯名品购物中心,吸引着来自全国的高档服装消费者;国贸商城、集美万达广场、杏西广场、圣果院商业中心等一批新的大型商贸综合体正在加紧建设中。 信息产业作为集美三产发展格局中的“新贵”,逐渐从规划变为现实。被喻为“厦门硅谷”的软件园三期项目确定落户集美新城,已吸引了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中国电信动漫平台、中国数码港海西运营中心等多个“国字头”项目的入驻。 打造产业活力区,“强二壮三”,努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并举的现代产业体系——集美区提出,到2015年,全区三次产业比例将达到0.36∶49.82∶49.82,届时,二三产将各占“半壁江山”,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驾齐驱”的产业格局。 集美新城建设提速 年底将初具规模 2010年,对于厦门市尤其是集美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年,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大幕在集美新城率先拉开;随后,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将包括集美在内的岛外四区纳入“特区版图”中。 在此特殊背景下孕育的集美新城,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今年10月下旬,全国26家党报50多名总编记者来到厦门“看特区”,以“四高”要求规划、建设的集美新城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总编记者们叹为观止。 位于厦门城市几何中心、规划面积44.2平方公里的集美新城,是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高”要求规划打造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集美新城已全面拉开建设框架,站在建设中的集美市民广场平台上望去,市民中心、诚毅科技馆等大型公建项目即将封顶,临近杏林湾一侧,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其中已有10幢实现封顶。预计今年底,新城的“雏形”就将出现在人们眼前。 蓝图正在变成现实。以“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基本建成”为目标,集美新城的建设者们不断刷新记录、超前完成建设目标。去年,集美新城完成投资70亿元,实现“一年全面启动”的目标;今年投资100亿元的计划也已提前完成,年底将提前一年实现“三年初具规模”的建设目标。不久的将来,这座文化品位高尚、人居环境优美、创业条件优越、功能配套齐全、具有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新城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成就】 民生 27105套安置房 让百姓安居乐业 集美区去年荣获“全国十大最关爱民生的县(市、区)”殊荣 作为厦门向岛外拓展空间的第一着力点,集美区近年来的开发建设力度前所未有,与之伴随的是征地拆迁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何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是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破解的问题。 集美区委区政府始终秉承“城市建设,要让百姓得实惠”的思路,并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出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等方式,加快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去年,集美区因此获得“全国十大最关爱民生的县(市、区)”的殊荣。 西亭安置房是集美新城核心区内最大的安置房项目,它不仅坐拥新城核心区的“上佳地段”,还拥有商业设施、卫生服务等完善的配套。最新的消息是,厦门外国语学校将在附近办分校,西亭安置房的住户也将因此受益。一直以来,集美区把安置房建设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和最重要的拆迁保障工程来实施,目前全区共规划建设了21个安置房建设项目,总套数27105套。目前,已有广科、锦福、上塘、泽周等13个安置房项目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 率先推出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让失地农民也能领上“养老金”;实现城乡居民免费医保全覆盖;鼓励就业,免费为失业人员提供上岗培训……集美先后推出几十项涉及群众生活保障、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利好政策整合成“绿洲计划”,并不断扩大受益面。五年来,集美区累计财政投入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86亿元,交通难、住房难、就学难、就医难得到有效缓解。“十二五”期间,集美区在民生工程投入预计将比“十一五”翻一番。 文教 底蕴深厚品牌响亮 百年学村,嘉庚故里。集美,因为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而闻名四海,汇集了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软件学院等院校,以及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师生达10万人,文化底蕴深厚。 依托文教区,近年来,集美区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为载体,以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从硬件上来看,这几年区里先后建成集美区文体中心、嘉庚体育馆等一批大型文体设施在集美新城核心区内,按照“四高”要求建设的书城、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将形成一个服务集美、辐射全市的优质“文化艺术中心”。 在集美,“叫得响”的品牌活动越来越多。近年来,集美区成功打造了海峡两岸龙舟赛、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中国业余篮球公开赛等多个国家级大型体育赛事,这些活动已经跳脱了“体育竞赛”的局限,成为提升集美旅游品牌知名度、吸引人气、丰富市民生活的“文化节日”。今年,海峡两岸龙舟赛升级为“海峡两岸龙舟文化节”,参赛的地区和队伍数量再创新高。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集美区形成集美艺术区、名荟苑、集美大学城艺术街等多个艺术园区,并通过举办“中国集美全国摄影大展”、“中国集美国际影像艺术节”、承办海峡两岸文博会分会场等活动,打响集美文化品牌,增强集美新城的“软实力”。 集美区 30年大事记 1.1981年8月14日,厦门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集美制衣厂创办(1987年更名中外合资厦门星集有限公司)。 2.1985年集美开通程控电话,随后集美通信事业加快发展,1991年模拟移动电话开通,1994年首开微机网络。 3.举办海峡两岸龙舟赛。1987年6月11日,“嘉庚杯”中国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集美龙舟池举行。2006年5月28日,“嘉庚杯”、“敬贤杯”首届海峡两岸龙舟赛在集美举行,2008年升格为国家级赛事,2010年被国台办列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重要项目,2011年被列为中国龙舟协会重点推介的三大赛事之一。 4.1987年7月28日,禾山乡从郊区划出,郊区更名集美区。 5.1989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杏林台商投资区,1992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集美台商投资区,享受厦门经济特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6.连接集美和岛内的三座大桥相继建成通车。1991年12月19日,我国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桥——厦门大桥正式通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 泽民 为大桥题名并剪彩。2008年下半年,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竣工通车。 7.集美大学成立。1994年10月20日,根据陈嘉庚遗愿,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集美大学成立。2009年10月,集美大学新校区建筑群成功入选“中国建国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 8.陈嘉庚纪念胜地成为全国百家爱国教育示范基地。1997年6月10日,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被中宣部等单位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陈嘉庚纪念胜地获得“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称号。 9.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997年12月15日,途经集美的泉厦、漳厦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 10.交通事业快速发展。1998年1月26日,集美城区第一条公交线路(龙舟池—厦门大学)正式开通运营。此后,公交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有序引导营运面的全部退市,此后加大财政投入,添置公交车百余辆,新开27条公交线路,成立出租车公司,投放出租车200部。 11.1999年12月17日,集美区获国家科技部授予的“1997—1998年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区”称号。 12.2003年5月,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所辖杏林街道和杏滨街道划入集美区,集美辖区面积扩至276平方公里。 13.确立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2004年1月6日,集美区委五届二次全会召开,大会做出了“立足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加快生态型旅游文教区和环保型高新产业区发展步伐”的决策部署,提出了构筑工业区、文教区、新城区三大发展平台。 14.2004年9月9日,厦门机械工业集中区在集美开工建设,厦工、金龙正式落户集美。 15.2007年,历时两年建设,总投资28亿元的园博苑建成,是年9月23日,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在集美园博苑举行。 16.2007年3月,集美区被评为首届全省文明城区。2009年8月,集美区被评为第二届全省文明城区。 17.集美区将2008年确定为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启动年,此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立服务业项目库,滚动生成150多个项目,至2010年实现三产增加值108亿,增幅达63.43%。 18.2008年1月6日,集美区获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称号。 19.2010年2月25日,厦门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动员大会暨集美新城奠基仪式在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隆重举行。 20.2010年4月开始,全面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工作,2010年底“禁养区”内42万头生猪全部处理完毕,“限养区”退养率达82%。 21.2010年4月26日,福厦高速铁路正式开通。位于后溪镇的厦门北站同时投入使用,集美跨入“动车时代”。 22.整合实施“绿洲计划”。2009年以来推行社会救助“绿洲计划”,整合出台70多项政策措施,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2010年起,推行由政府担保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贷款参保模式,被誉为“老无忧”。 23.全面实施“五区建设”战略。2010年12月31日,集美区委六届十九次全会召开,做出“奋力争当岛外新城形象区、产业发展活力区、科教文化繁荣区、社会和谐示范区、党的建设先进区”的战略部署。
|
- 2011-07-21集美新城核心区12条道路命名 兼顾文化含义和实用性
- 2011-08-07集美新城内湖定名"集美湖" 五市民获10万置业基金
- 2011-08-08集美新城水域命名集美湖 5位参与市民分享50万置业基金
- 2011-05-28集美新城局部沙盘
- 2011-05-28厦门岛外新城快速长高 闽"第一高楼"集美新城动工
- 2011-05-15集美新城启动二季度百亿工程 "雏形"年底前完成
- 2011-05-16集美新城有望今年年底实现“3年初具规模”目标
- 2011-01-10集美新城百亿工程昨动工 16项目开工投资102.36亿
- 2011-01-06集美新城核心区轮廓将初步成型 景观主轴今年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