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特区历史 服务城市发展(图)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记者李晓平)记录特区历史,服务城市发展。为宣传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展示我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市档案局(馆)依托馆藏档案资料编纂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三十年重要档案文献》,日前公开出版。 收录早期文件 揭秘特区选址 本书收录了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厦门经济特区建设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文献,如1979年的《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等。同时,为了再现特区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对特区初创阶段的文献作了重点收录,如1980年的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建设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的报告》、《关于厦门经济特区选址和建设问题的报告》等。这些早期文献蕴藏了一些不为市民所知晓的“小秘密”,如1980年6月8日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建设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的报告》里提到当时作为特区的地址,“近期有三个地方可供选择,岛外的马銮、岛内的筼筜港东北坡和湖里”,认为“三个地区比较,湖里条件最好”;厦门经济特区“第一期选用一个平方公里。在两个半平方公里建成之后,如果需要,新的特区再向马銮和海沧发展。”同年,国务院对《福建省政府关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批复》明确:“同意你省在湖里划出二点五平方公里搞经济特区。近期先搞一点一平方公里。” 重要批复文件 勾勒特区发展脉络 众所周知,厦门城市发展规模从小到大,从海岛型城市转变为海湾型城市有三个重要节点,书中收录了各个节点国务院的批复文件,勾勒出了特区发展的脉络。为了体现厦门作为改革开放、对台工作前沿的地位和作用,本书还收录了反映对台工作“亮点”的文献,如国务院关于在福建省沿海地区设立台商投资区的批复、厦门市获得立法权后颁布的首部涉台法规《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以及开放厦门、福州两个港区,作为两岸间船舶直航试点口岸的材料等。 为了更好地与相关文献相互佐证,该书的附录部分专门收录了亲历特区初创时期几位领导的回忆文章,真实、生动、亲切,仿佛把人带到特区建设之初激情燃烧的岁月。如王一士的《项南与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等。该书真实记录了特区建设30年来的重大决策、重要事件和重大活动,对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特区建设的历史有着弥足珍贵的学术价值和凭证作用。 该书由市委秘书长徐模任顾问、市档案局(馆)长詹玉玮任主编。本书收录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献共45份,起于1979年7月15日,迄于2011年6月1日,以时间顺序排列。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厦门日报社旗下的华亿传媒负责编辑出版工作。 |
- 2011-11-22厦门特区30周年:厦门会展业让全球客商不见不散
- 2011-11-30厦门特区30周年:世界500强与厦门的“热恋”
- 2011-12-02厦门特区30周年:筼筜湖 臭水坑变身城市客厅
- 2011-11-18厦门特区30周年:环岛路 把最美沙滩留给市民
- 2011-11-20厦门特区30周年:两岸直航,让回家变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