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厦门蓝本"引领全国 市财政投入近60亿元
厦门网-厦门晚报讯 规划保障性住房4.5万套,先后投入建设资金近60亿元,已有1万多个家庭选房入住。这几个数字,反映的是厦门实施保障房政策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厦门正在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住房保障的厦门模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甚至被称为“住房保障的厦门蓝本”。 说起厦门保障房政策实施的背景,还要从“夹心层”的出现讲起。 自从国家停止福利性实物分配住房后,厦门通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商品住房三个住房消费层次,分别有针对性地解决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等不同消费群体的住房问题。 但随着城市商品住房房价的不断飙升,厦门房价和群众收入增长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住房政策的两个“夹心层”:第一个“夹心层”是不属于廉租住房申请对象、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请条件但又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的群体;第二个“夹心层”是不属于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对象(即中低收入家庭)、又买不起市场商品住房的群体。 如何解决“夹心层”的住房困难问题,就摆在了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面前。不过当时,国内还没有可借鉴的做法。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住房体系建设上,必须把市场调节与政府保障行为并重考虑,在保障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后,房地产市场才能真正健康有序地发展。 于是,2006年开始,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住房保障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力推进,在考察了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先进经验后,我市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并组织了工作班子,专题研究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及实施办法。 为了解决第一个“夹心层”问题,厦门市创新了保障性租赁房制度;为了解决第二个“夹心层”问题,厦门市创新了保障性商品房制度。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了全覆盖、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2006年5月31日,厦门第一个保障性住房项目高林小区正式动工建设。 而今,通过不懈努力和探索,厦门初步实现了“三个基本”:基本构建了全覆盖、分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满足了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基本实现了严格准入、规范退出。文/记者 高金环 图/刘东华 |
- 2011-12-09住房绿皮书:我国房地产市场或会“软着陆”
- 2011-12-09高广春:2011年住房贷款余额约2万2千亿
- 2011-12-09 社科院称2012年住房市场调整有望"软着陆"
- 2011-12-09 社科院住房绿皮书发布 提示做好房价下跌准备
- 2011-12-092012年住房市场调整有望"软着陆"
- 2011-12-09渝首家专业住房储蓄行开业 房贷利率可低至3.3%
- 2011-12-09漳州香蕉减产价格高企 龙岩住房公积金“商转公”
- 2011-12-09龙岩住房公积金"商转公" 贷款30万15年可省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