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电力为厦门特区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没有电就办不好经济特区 历史,记载下了建设者真实的蹒跚的脚步,也同样记录下翻天覆地的巨变。 特区建设开始后,尽管厦门是福建电力重点保障区域,然而,福建的电力先天不足,“水大火小”,每年枯水期,电力供应不足就像一道无形的绳索羁绊着厦门前进的步伐。有时用电高峰期要拉下十多条馈线,部分工厂只能“停二开五”。不要说发展,就是当时拥有的经济总量,捉襟见肘的电力也难以支撑。因此,厦门经济特区初期的项目引进,加了个“用电用水少”的特别条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来厦门视察,他留下了一句话:“要办好电,没有电就办不好经济特区。” 从此,厦门人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1984年,厦门第一座也是闽南第一座220千伏枢纽变电站——李林变电站投入使用,厦门电网升压到220千伏运行,厦门的供电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次年,为了解决特区的备用和应急电源,厦门建设了燃气发电厂,安装了3台各2.5万千瓦的机组。 1989年6月,厦门第一条220千伏的李林变电站至半兰山电站陆、海电缆工程投入运行,其中海底电缆部分是当时国内第一条电压等级最高、长度最长的海底电缆。 1999年3月,厦门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使厦门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从220千伏跃升至500千伏,电网结构、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此外,随着永昌柴油机发电厂、嵩屿电厂的建成以及一座座变电站的建成投用,到上世纪末,厦门基本解决了用电难的问题,全年电力敞开供应,供大于需。 2010年,随着国家电网公司首批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落户厦门,厦门市率先开启了建设智能电网的大幕,厦门电网从此走上了智能电网的探索实践之路。 而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更为厦门电网规模的急剧扩张插上了翅膀。2011年,厦门电网建设投资12亿元,一批超前规划、超前建设的重大电力项目,及时为提升岛内、拓展岛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