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日报推出长篇通讯 探寻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的精神底蕴
创业: 从边防小城到现代新城 厦门正致力转方式调结构,坚持以创新促升级、以增量壮实力,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较好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城市前列。 位于厦门特区发祥地湖里区的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是我们采访行程的首站。“厦门特区建设前,湖里只是个‘有路路不平、有灯灯不亮、邮局找不着、商店不像样’的小渔村,曾被戏称为厦门的‘西伯利亚’。”随行的湖里区领导向记者介绍。如今的湖里区,早已建起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铁路线,壮观的机场、港口、桥梁和高档写字楼。2010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514亿元,工业总产值1096亿元,财政总收入55.5亿元,以占全市4.2%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占全市25%的生产总值、28.8%的工业产值、10.5%的财政收入,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县(市、区)前列。 30年间,厦门特区从当年湖里工业区2.5平方公里起步,到目前已扩大到全市1699平方公里。全市GDP从30年前的7.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060亿元,增长近300倍;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5%,去年达到526亿元。如今的厦门,致力转方式调结构,坚持以创新促升级、以增量壮实力,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较好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城市前列。 “厦门经济特区30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生动诠释,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有力印证。”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在会见记者时这样评价特区的30年巨变。 创新: 从“筑巢引凤”到“腾笼换凤”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厦门市推出了 “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工业企业把生产环节迁到岛外,岛内腾出空间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致力发展“总部经济”,以达到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厦门是一个土地面积有限的城市,特别是岛内思明、湖里两区,面积还不到岛外区域的十分之一。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的主要精力放在创造推动工业发展的人文与物质基础上,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来资金,即“筑巢引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组织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厦门岛内工业用地稀缺、生产成本逐渐增长等制约日益明显,迫切要求对经济活动的区域布局迅速调整。厦门的“腾笼换凤”区域经济政策应运而生。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厦门市推出 “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工业企业把生产环节迁到岛外,岛内腾出空间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致力发展“总部经济”,以达到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总部在区内,厂房在区外;研发在区内,生产在区外。这已成为我区企业运营的一大特色。”湖里区领导向记者介绍,现在同安工业集中区和翔安环东海域均有湖里的“飞地”工业园区,截至2010年底,入园率分别达到97.4%和83.7%。作为用地补偿,湖里则将区内的部分写字楼“置换”给“飞地”工业园所在区政府。在五缘湾畔,一幢幢现代化高档写字楼鳞次栉比。湖里高新技术园、金山财富商务广场、五缘湾商务营运中心等大型城市综合体依次排开。湖里区领导介绍,这里吸引了中绿、乔丹、银鹭、恒安、厦门钨业等众多知名品牌企业总部的入驻。 靠着机制体制创新,厦门市在经济发展、两岸经贸合作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第一”。目前,国家已经批准厦门在对台金融合作上先行先试,建设两岸金融中心,为未来两岸在金融业进行深度合作“探路”。此外,厦门市还依托港口、物流优势,利用民间资本在海沧设立厦门石油交易中心。 谈及“创新”话题时,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表示:“未来5年,特区将以打造‘创新厦门’为战略目标,创新体制机制,以综合配套改革增创特区新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翻一番,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60%,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海西人才创业港。” |
- 2011-12-07湄洲日报推长篇通讯 报道厦门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
- 2011-12-22全国桥牌冬季通讯赛沈阳赛区收牌
- 2011-12-19希腊欧联通讯社正式揭牌 中使馆祝贺
- 2011-12-19朝鲜中央通讯称金正恩为“伟大的继承人”
- 2011-12-18丽水日报通讯:先行先试开创厦门“黄金三十年”
- 2011-12-15中兴通讯参股公司聚飞光电IPO过会 股权盘根错节引质疑
- 2011-12-13专访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入世加快海外拓展步伐
- 2011-12-19新华社通讯介绍厦门创新社会管理经验:民生优先 民意为重
- 2011-12-11闽西日报长篇通讯报道厦门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
- 2011-12-22新华社播发通讯介绍厦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