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政协三十年始终如一 卅载殚精竭思助推特区腾飞
1992年2月21日,时任市政协主席林源(前排左二)组织政协委员视察杏林、海沧台商投资区。
时任市政协主席蔡望怀经常到厦门爱乐乐团调研,为乐团的发展排忧解难。图为蔡望怀(右一)与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右二)亲切交谈。 与特区起航同心同德 随着轰鸣的开山炮声,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序幕正式拉开。刚摆脱十年浩劫梦魇的厦门政协,来不及抚平内心躯体的各种创伤,便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自觉性,团结组织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迅速融入方兴未艾的特区建设中。 万事开头难。特区初创时基础设施差,“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自来水常停”的尴尬使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政协委员为此深入调研、组织考察、破解难题。五届会议期间,关于解决水、电问题的10余条建议得到市政府重视采纳,特区水、电问题迎刃而解。针对邮电通讯落后,政协委员关于“扩充本市自动电话容量”的提案,促成我市从日本引入万门程控电话,特区通讯一举越上国际先进水平,为外商投资高潮的到来架设起无线有声、方便快捷的空中通衢。 特区建设需要“软实力”。为解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而专门人才相应紧缺的“短板”,市政协与民革市委联袂,先后创办我省第一所业余中专学校—厦门逸仙业余学校、厦门逸仙外语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数万名,大多已成为各部门单位的中坚骨干。既掘“远水”又解“近渴”,在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汪德耀、苏节、王天基等委员关于建立特区“智囊团”的提案很快被特区管委会采纳。1983年底“厦门经济特区顾问委员会”成立,来自经济、法律、科技、归侨和工商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倾心擘画特区建设。与此同时,市政协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创办各种咨询服务机构达12个,涉及经济、科技、文教、法律、外贸、侨汇等56个咨询服务项目,为特区建设顺利起步破题提供坚实全面的智力支持。 城市建设是特区建设的重要内容。1990年全国首次卫生城市检查时厦门在35个大中城市里排名倒数第4,我市干部群众震动很大,市政协想市民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多次组织调查视察、座谈论证,分析了城市建设、创卫活动的问题症结,形成了有关的“建议”、“意见”,为厦门开展治理脏乱差、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起了先导作用。 推动治理筼筜湖可圈可点。上世纪80年代的筼筜湖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塘”,沿岸居民怨声载道。针对这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市政协率先站了出来,组织委员协同人大代表、专家学者,深入实地调研、召开现场会议把脉,对治污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并通过《厦门日报》进行突出报道,为筼筜湖由“臭水塘”变成风景秀丽的“烫金名片”奠定重要基础。 特区理应成为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排头兵。李春光等14位委员联名提出“尽快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提案,经市政府办理,向中央上报设置象屿保税区获得批准。扶持新生事物“三资”企业,市政协多次开展对“三资”企业的视察、调研,通过召开常委会,对“三资”企业优惠政策、全面深化改革等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三资”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因而得到及时反映和解决,促进了厦门经济特区外商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完善。 经济特区急需资金。市政协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乃至各界人士积极性,双管齐下:一是促进内联,促成厦门与三明、石家庄、齐齐哈尔、太原等城市的30余个合作项目;二是促进外引,先后成立厦门市政协“港澳政协委员联络组”、“三胞联谊委员会”,努力发挥同港澳台侨胞广泛联系的优势,积极为经济特区建设引进资金、技术、设备而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在特区建设最困难的头五年中,促成项目70多个,投资金额数千万美元,助推特区建设持续发展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
- 2011-12-13翔安区政协三届一次会议开幕 林进胜当选政协主席
- 2011-12-12思明区低保户节日慰问多500元 政协提案半数关注民生
- 2011-12-12政协第7届思明区委员会第1次会议开幕 6届提案100%办复
- 2011-11-18厦门特区30周年:环岛路 把最美沙滩留给市民
- 2011-07-18厦门特区30周年活动标志请你设计 奖金最高3万
- 2011-05-28厦门共庆特区30周年 政府送出30项惠民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