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燕事件"重创厦门燕窝 品牌店营业收入减少超50%
欲打持久战 等待行业升级 “可以支撑,各店还在销售,业绩有影响,但也慢慢在回升。”作为“血燕事件”焦点的燕之屋则还在做燕窝专卖,其品牌部经理沈晓聪告诉记者,公司还是坚持燕窝专卖。“现在的确很多同行关门,消费者也都不敢吃燕窝,但我们认为风波过后,燕窝消费也会逐步回归理性,产品质量一定会上一个台阶,好的产品最终还是会赢得消费者认可,不过这需要时间。这是一个持久战。” 沈晓聪表示,中国不是燕窝产地,对产地原材料的控制有待标准出台。而中国企业能够全面控制的是加工环节。能够体现企业创新和实力的也是加工,因此,对燕窝的深加工将是企业未来专注和重心所在。而且,对这种深加工,企业既有硬件设备,也有专利技术。原材料是同质的,今后,谁在加工这个环节上领先,谁就有可能在市场上领先,同时,赢得消费者认可。 等一个门槛让“它”复苏 “血燕事件”爆发后,行业标准一直是事件焦点,但关于燕窝的行业标准依旧迟迟未出。这也就难怪企业要么转行,要么变成燕窝“杂卖”,这没个尽头的“持久战”有几家企业能受得了。 无论是从燕行家的公开信中,还是与燕窝小商贩的交谈中,记者都能感觉到商家的无奈和遗憾。从本报率先曝光“血燕有毒”,到现在厦门燕窝企业的萧条,可说这是无良商家自食其果,但也有不少正当商家是被行业害群之马拖累。 不过,反观之,这何尝不是好事,这个曾被盲目推崇的高端保养品,在一次风波之下,让更多推崇者清醒,也让这个行业清醒。正如少数还在坚持做燕窝生意的商家所言,他们坚持等的是一个行业的亮光,虽然目前只能得到“卫生部仍在谈燕窝亚硝酸盐限量标准的问题”这样的回复,但燕窝行业的未来无疑有更高的门槛,而这个盛极而衰的行业也等着这样一个门槛让它重新复苏。(巫菁) |
相关新闻
- 2011-11-23揭秘血燕的奥秘 千岛之国的“软黄金”
- 2011-10-12燕之屋血燕仍在销售 直接从香港进货牟取暴利
- 2011-10-10央视调查称所谓血燕根本不存在 完全系人工制作
- 2011-10-10“问题血燕”重创燕窝贸易 中国评估其安全标准
- 2011-09-06龙岩燕窝市场血燕"不见踪影" 白燕亦遭"牵连"
- 2011-09-06"血燕危机"引发行业洗牌 "有身份"的燕窝走俏
- 2011-08-30受“血燕事件”影响 哈市燕窝销量一周减两成
- 2011-08-29*ST夏新恢复上市 厦迎"血燕"退货潮 9成金银花硫磺熏制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