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海峡导报11月29日讯 (记者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厦门,一座名人之城,名人辈出。
这些名人,如影片《卧虎藏龙》中大侠隐匿于江湖一样,他们隐匿于鹭岛,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融入了这座城市。
郑小瑛、舒婷、易中天、殷承宗……像这样的名字,可以说出很长很长一串。
也正是因为他们,厦门,这座城市更加生机勃勃;因为他们,更多的人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厦门;因为他们,厦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天天提升。
郑小瑛
郑小瑛:她把她的生命融进厦门
贝多芬说,伟大的音乐是国家最珍贵的宝石。
厦门很幸运,拥有这样一块宝石,名字叫做厦门爱乐乐团。创办这个乐团的人,名叫郑小瑛,我国第一位女指挥家,被西方媒体称为 “世界最佳女指挥家”。
郑小瑛不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但在厦门人心中,她是。在《郑小瑛》新书首发式上,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曾说过:“如果我们要说郑老师是一个厦门人,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尽管她来厦门只有10多年,但在这10多年当中,她把她的生命融进了厦门。”
上个世纪末,69岁的郑小瑛应厦门市领导之邀,来厦门建立了厦门爱乐乐团。随后的10多年,郑小瑛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到过香港、台湾,去过日本,“战线”也拉到了欧洲的法国、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
是郑小瑛,带着交响乐走出国门、全球巡演,让世人重新认识了厦门。
殷承宗
殷承宗:一曲《黄河》成不朽经典
殷承宗,这个名字是厦门人一直引以为豪的。理由很简单,他是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
殷承宗,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的主持者和作者之一、权威诠释者。他少年成名,9岁举行钢琴独奏会、17岁获得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金奖、20岁获得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
说起殷承宗,不能不提到钢琴协奏曲《黄河》。1970年殷承宗在北京首演 《黄河》,该作品是迄今中国最重要的在世界范围传播最广和演奏次数最多的钢琴作品之一,1971年灌制成唱片,至今成为经典,一直是最畅销唱片之一。他成功地将京剧和钢琴结合创作出的钢琴伴唱《红灯记》成为中国音乐和戏曲史上的奇葩。
由于殷承宗的不懈努力,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于2002年10月在中国厦门举行,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承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音乐大赛,殷承宗荣任总评委会主席。
舒婷
舒婷:她的文字最识得厦门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这是舒婷的 《致橡树》,家喻户晓。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朦胧诗派代表人物。在厦门,像这样国宝级的诗人,只有她一个。她对厦门一草一木都有认同感,她的文字最识得厦门。
舒婷虽未出生于厦门,但一直生长于厦门,长期住在鼓浪屿上,很多外地游客都慕名来到鼓浪屿探访舒婷,想一睹其芳容。
一位熟知舒婷的人告诉记者,从没见她用过什么名片,“诗人舒婷”是她在国际文坛上的通行证。如果论职称,她早已是资深教授待遇。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舒婷很低调,生活的一大“原则”,就是拒绝任何记者采访。她不接受采访,但从不粗暴拒绝,只是沉默或礼貌地微笑。
易中天
易中天:把枯燥的历史讲“活”了
易中天,这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厦门大学的校园里,却总是低调地进出。
1992年,易中天来到厦门大学执教,教书育人。在5年后出版的 《读城记》中,他品评厦门的点点滴滴,得出个结论:厦门是美丽温馨的岛。2006年,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品三国”,一举成名。他把枯燥、乏味的历史研究文章讲活了起来,而且活得有根有据,有盐有味。
易中天不是厦门人,却早已把厦门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从厦门走上央视《百家讲坛》,“大红大紫”,如日中天。从小孩到老人、从大学生到大学教授,一个个都成了“意粉”、“乙醚”(易中天的粉丝)。
他在厦门一待就是20年,他对厦门、厦门人的情感真挚而深厚,他对厦门城市特质的理解深入而细致。他曾说过,厦门就是他养老的地方。
亲历者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彭一万:
珍惜“烫金名片”
彭一万,一位老厦门文化人,教过书、做过官员。改革开放初期,组建旅游局,后来又当文化局局长。和郑小瑛是朋友,与易中天有过学术交流。30年来,他见证了一位位从厦门扬名立万的名人。
彭一万说,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特区的成长,厦门涌现出一大批名人,享誉海内外。在他们当中,有本土的老厦门人,也有新厦门人。他们已经融入到最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就像柴米油盐,必不可少。
“有三个人,让我印象最深刻。郑小瑛,让中国的交响乐响遍全球;易中天,以其独特的方式把历史讲活了;还有就是钟南山,他工作在广州,却是地地道道的厦门人。”
彭一万说,厦门的名人不胜枚举,还有厦门大学的鲍元恺、魏传义;还有获得联合国“千年金奖”的著名漆艺大师沈锦丽。“很多人慕名来到厦门,看厦门是个好地方,便会选择留下来生活。”
名人效应也会影响到一座城市的发展,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也要珍惜这些烫金名片,利用这些名人效应,提高厦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回头度。要用这些名人教育学生,告诉他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