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7学子历时9个月拍纪录片《鹭漂》 关注鹭岛外来者
希望与打工节配合 吴宜浩知道《厦门商报》参与主办了“厦门打工节”,觉得很契合他们的选题,于是联系采访了厦门商报社社长、总编辑黄毓斌。 宋雪纯等人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鹭漂”并不了解政府推出的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好政策。于是,希望通过商报的打工节来宣传这些政策,为“鹭漂”做点实事。 面对面 第一次拍摄手一直抖 记者:《鹭漂》为什么与大家常见的纪录片不同,没有旁白? 宋雪纯等人:这是林老师要求的,他在美国留学多年,主张纪录片应该没有音乐,没有旁白,以对方的讲述为主。我们也想过要不要做一版带解说词的,但是后来想想效果不一定比现在好。 记者:这个作业,老师给你们打多少分? 宋雪纯等人:90分。按林老师的严格程度,90分应该算是挺高的了。其实,我们打了很多擦边球。老师不让用音乐,但我们还是用了鼓浪屿街头艺人唱的《鼓浪屿之波》做结尾。老师要求控制在15分钟之内,我们的片子有16分钟。 记者:这是你们第一次拍片子吗? 宋雪纯等人:是的。我们都是第一次拿机器、第一次剪辑、第一次采访……记得第一次出去拍摄的时候,我们的手一直抖,拍回来的画面都是模糊的,不能用,只好再去拍了一次。 记者:最难采访的是谁? 宋雪纯等人:是一些厦门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学者和官员比较配合我们采访。我们曾经去了好几次曾厝垵,想采访开旅馆的、开大排档的,但由于厦门本地同学没有去,我们不会说闽南话,跟他们手舞足蹈说了半天,还是被赶出来了。 我们曾经找采访对象找得很抓狂,有时在学校里看到扫地的工人、食堂打饭的员工,都想冲上去采访他们。我们也真的冲上去了,但都被拒绝了。片子里出现的货车司机、理发店店主都是我们的采访对象李晶帮忙找的。 微博上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不多采访一些人,会更有深度一些。其实我们找了,但很多人不愿意接受采访。而且由于时长的限制,有六七个采访对象没有出现在最终的片子里。 记者:整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采访吗? 宋雪纯等人:最大的困难其实在我们自己。很多事都要我们决定,没有人能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记者:你们怎么评价这部作品? 宋雪纯等人:很满意。我们的想法很纯粹,就是想记录这个群体。我们也做到了。 记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宋雪纯等人:我们把片子发到微博上之后,很多人转发、评价,这个片子使更多的人一起关注外来员工这个群体,大家提出了各种建议,一起为把厦门建设得更好建言献策,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吴斯婷)
|
- 2011-10-27声音碎片“拾碎”巡演火爆北京站 拟推出纪录片
- 2011-10-25崔永元拍纪录片盼唤起社会良知 自曝萌生退意(图)
- 2011-10-23纪录片《飞虎情缘》在美首映 60年中美友谊感动观众
- 2011-10-21纪录片尝试众筹模式 草根导演不再差钱
- 2011-10-17纪录片《辛亥》扮历史边缘人 口述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