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7学子历时9个月拍纪录片《鹭漂》 关注鹭岛外来者
创造新名词“鹭漂” 大三上学期,宋雪纯等人有一门课程叫“纪录片创作”,台湾教授林念生给他们布置了课堂作业,让他们用1年时间来完成一部纪录片。当时,他们几个列了多个选题,如大学生的恋爱观、鼓浪屿老建筑等。最后,老师帮他们圈定了“鹭漂”。 能想到关注“鹭漂”这个群体缘于宋雪纯等人在网上看到的一组数据:厦门市常住人口中,约有一半是外来人口。“鹭漂”们为什么选择厦门?他们在厦门的生活如何?他们期待一个怎样的厦门?这是宋雪纯等人想通过纪录片回答的问题。 一开始,宋雪纯等人给片子起名叫《闽漂》,后来缩小了范围,改成现在的《鹭漂》。 吴宜浩说,他们7人中许多人也是“鹭漂”,他们觉得,相对于其他城市,厦门的“漂一族”比较有归属感。纪录片采访过程也验证了他们这个感觉:“鹭漂”并没有太多漂泊的感觉,也许生活压力不小,但厦门比起其他城市,给人的感觉更温暖,更有归属感。 素材长达几十小时 在约9个月的制作过程中,宋雪纯等人留下了不少文档,包括策划案、分工表、进度表、汇总报告等,总计几十份。“大家不能天天见面,大部分时候是靠这些来分工、交流,保证效率和进度。” 定了选题,然后写企划案,列出问题,再思考什么样的人能回答这些问题,继而通过老师、同学介绍去采访。宋雪纯等人一共采访了社会各阶层近30人。 团队成员李轶佳是厦门本地人,她和爸爸、奶奶作为“三代老厦门人”一起在片中出镜。她舅舅也接受了采访。除了这一家人,片中其余的采访对象都不是厦门人,可以说都是“鹭漂”。 鹭达集团董事长张和辉也是他们的采访对象。宋雪纯说,他们是在微博上联系到张和辉的,一开始根本没指望张和辉会回复,没想到张和辉看到微博之后,主动给他们发来信息,表示愿意和他们聊聊。 对于每个采访对象,他们至少要聊1个小时,大多数采访对象他们要采访两次以上。他们拍摄的原始画面在电脑上占了300G,有几十个小时长。 他们经常周末出去采访,为了省钱都是乘公交车。用的摄像机是学院的,公交车上再怎么挤,他们也记得先要保护机器。 第一次剪辑后,他们的作品时长45分钟,跟老师要求的15分钟差得太远。他们先后做了5个版本,才形成最终作品,接着又请团队成员邹璐的妈妈帮忙配上英文字幕。 |
- 2011-10-27声音碎片“拾碎”巡演火爆北京站 拟推出纪录片
- 2011-10-25崔永元拍纪录片盼唤起社会良知 自曝萌生退意(图)
- 2011-10-23纪录片《飞虎情缘》在美首映 60年中美友谊感动观众
- 2011-10-21纪录片尝试众筹模式 草根导演不再差钱
- 2011-10-17纪录片《辛亥》扮历史边缘人 口述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