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思明区 海沧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
镇街视窗:
部门直通车:
鹭岛消防 妇联新闻 工会 文明湖里 文明同安 计生委 党工委 电业局 港口管理局 物价局 海事局 旅游局 教育局
企业风采:
海翼集团 夏商集团 厦门国贸 翔业集团 翔业公益
行业频道:
房产 汽车 建材 食品 保健 商会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社会 > 正文

厦门翔安新圩镇:一个闽南小镇的文化自觉

xm.fjsen.com 2011-10-24 17:18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深度调查

一个闽南小镇的文化自觉

拍胸舞省级传承人黄奕国正向金柄小学的孩子们传授拍胸舞技艺。

东南网-福建日报10月24日报道(记者 郑璜 通讯员 杨保卫 文/图)

核心提示:地处厦门翔安北部的新圩镇,山水灵秀,保留了宋代古道、元代砖塔、明代台坝、清代民居群等古迹,也积淀了宋江阵、拍胸舞、踩高跷、高甲戏等大批独具特色的民俗艺术文化。

如今,被列为全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新圩镇,拥有新圩女合唱团、金柄村拍胸舞和古宅小学竖笛演奏三张民俗文化“名片”,新圩人亲切地将其称为新圩的“嫂子、汉子和孩子”。

一个偏远小镇,如何在数年时间里打造出三张文化烫金“名片”?本期《西岸观察》和您一同走近新圩。

“海在阮门口……海鸟飞船边……起厝红石铺尺二,厝脊翘上天……”

10月10日,恰逢周一。记者走进翔安新圩镇区,阵阵轻快而悠扬的闽南语歌声,从村民文化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传来。

听到熟悉的歌声,新圩的百姓都知道,那是他们爱唱歌的新圩嫂子又在排练了。路边的村民告诉记者,每周一和周三下午,是新圩嫂子的排练日,雷打不动。

新圩嫂子的形象已经和金柄村跳拍胸舞的汉子、古宅小学演奏竖笛的孩子一起,出现在新圩镇最繁华的新霞南北街上。每次有客人来,新圩人都会指着醒目宣传牌,骄傲地说,看,这是我们新圩的骄傲!

缘起:艺术扶贫结硕果

金柄村村民黄奕国十几岁就跟着从南洋回来的叔公学习拍胸舞,一开始只是没事的时候自娱自乐,随着兴趣越发浓厚,他就和几个弟兄组了一支拍胸舞队。1996年,第一届世界同安人联谊会召开,他的拍胸舞队第一次登上了公众舞台。平时当地一些社会活动或企业庆典也会邀请他们去演出。

2005年,新圩成为厦门市文化馆首批艺术扶贫乡镇,文化馆副馆长崔勇多次带领文化干部实地调研。最初,金柄村想组建一个管乐队,国家二级作曲家叶美蓉教授看村民表演了一段,感觉看点不够。有人提到了拍胸舞,叶老师让他们来一段, 一群壮汉随音乐节奏拍掌、胸、腋窝和大腿,模仿老鼠出洞、青蛙游泳、公鸡展翅等动作……“这个行!”叶美蓉拍手道。

2006年2月,金柄村拍胸舞表演队成立。在文化馆的舞蹈、音乐老师的重新编排下,3个月后,面貌一新的拍胸舞《丰收时节》在第三届厦门市群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拍出了一片“农家乐”,赢得了阵阵喝彩,很快有了名气。

不久,叶美蓉到新圩给镇里的音乐老师上合唱指挥课,古宅小学校长黄建社找到了素未谋面的她:“听说老师水平很高,态度又好。我们的学校很小很远,您可不可以给我们指导?”“如果你们真的很想,那就可以。”叶美蓉的话给心里没底的黄校长吃下了定心丸。

180人农村小学校、没有专职音乐老师——结合实际,叶老师决定选择竖笛为古宅小学器乐队的主要乐器。这是闽南特有的民间乐器,一吹就响、一学就会、价格便宜、养护方便。她将取材于农村生活的闽南童谣改编为竖笛的演奏曲目,为了更好地展现孩子们的童真曼妙,又在表演中添加了舞蹈和队列变化。2008年7月,首次登台亮相厦门市首届农民艺术节系列活动颁奖晚会,孩子们一炮而红。紧接着,古宅小学竖笛演奏队参加省里的音乐舞蹈节比赛,妙趣横生、极具闽南风味的《草蜢弄鸡公》又获得了表演银奖和节目铜奖。

这时,金柄“拍胸舞”和古宅小学“竖笛演奏”已成为新圩民俗文化的“名片”为外界所称道。为进一步活跃农村业余文化生活,2009年4月,“新圩女”合唱团组建,这次依然由叶美蓉老师承担艺术指导。怀着对闽南民间音乐的热爱,56名乡村妇女走到了一起,她们坚持以闽南的、民间的、原生态的建团理念,努力打造中国第一支闽南语原生态的乡村女子合唱团。

2010年7月,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在绍兴举行,新圩嫂子首次登上世界舞台,凭借3首演绎闽南人生活点滴的闽南语原创歌曲,最终喜获世界合唱比赛民谣组银奖。从搓麻绳、做面包、加工饲料到用歌喉征服世界,她们超越了自己的想象。

蜕变:舞台上,生活中

三支队伍都“一战成名”,用叶美蓉的话说,是因为特色鲜明。

据记载,拍胸舞最早是从晋江传入厦门的,俗称“打猴拳”,以南曲《三千两金》作为伴奏曲调,取材于郑元和落魄拍胸求乞,沿街卖唱的故事。被确定为金柄村的文化带动主项目后,厦门市文化馆的舞蹈老师谢日新对拍胸舞的舞蹈动作进行规范和编排,时而跳跃,时而跪蹲,时而抬脚,时而踢腿,豪迈矫健。叶美蓉则根据舞蹈的动作,将闽南乐曲《桃花搭渡》改编为舞蹈的曲调。新编的《丰收时节》,将农民丰收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一样了,动作多样了,也洋气了。”黄奕国对变化有切身体会。

崔勇说,文化馆有大量专业拔尖人才,若只承担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工作,就是一种浪费。只有在原有民俗文化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提升,打造出品牌,才能获得更多机会,扩大影响。2007年,金柄村拍胸舞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奕国成为省级传承人。“9·8”投洽会、海峡论坛……如今厦门不少大型活动都能看到这群新圩汉子的身影。今年5月,黄奕国还带着他的一帮弟兄,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如果说拍胸舞还是基于新圩镇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新圩女合唱团则完全是农村文化园地里细心浇灌出的一朵鲜花。

从新圩镇各村(居)挑选出的农村妇女,平均年龄35岁,之前大多没有接触过音乐,也基本不识乐谱。“不少人穿着短裤拖鞋就来了,让她们试唱,走调不说,还一个劲儿盯着地板看。” 这群嫂子离叶美蓉的心理期待有不小差距。

急于求成,可能很多人会打退堂鼓。抓住女人爱美之心,叶老师决定从形体、礼仪等方面训练起,让这些农村妇女也和城里人一样懂得穿衣打扮,变得漂亮和自信。这些变化不仅要反映在舞台上,更要带到生活中。艺术上,《新圩嫂子爱唱歌》、《我家闽南》、《比名牌》、《相阿姥》等都是原创的闽南语合唱曲目。歌词写出来后,让她们背熟,曲调则是叶美蓉在无数次的排练过程中,结合她们的嗓音高低、唱速快慢,不断调整。“程序跟其他合唱团不一样,完全倒着来,彻底量身打造。”叶美蓉感慨。

成立短短半年时间,新圩女就先后4次在省、市、区等各类比赛中获奖,一年后还站上了世界舞台。瑞典指挥家、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组委会艺术总监荣额仁说,这是他第一次在世界级比赛中听到闽南语歌曲,十分惊奇,尤其她们的表演富有特色,又显得轻松自如,非常了不起。

舞台之外,这群从未出过远门的农家妇女变漂亮了,交际广了,业余生活也丰富了,待人接物也比以前更大方了。为保证每周两次的排练时间,她们都会提前把家里的事安排好。“夫妻更亲近了,婆媳也融洽了,连邻里都为这么一群爱唱歌的嫂子自豪,这就是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新圩女一连串的变化,崔勇颇为自豪。

思索:新圩模式能否复制?

一个地处厦门边缘、经济实力并不突出的小镇,在数年时间内打造出三张烫金文化“名片”。这样的成绩能否被其他地方复制?甚或能带来一些启示?

崔勇说,这些年对他触动最大的,不是获得各种奖项,而是艺术扶贫工作带来的感动、欣慰与喜悦。民间艺术的潜力一旦被激活,就能神话般地改变一群农村汉子、农村孩子、农村妇女的形象,或许还能改变他们今后的命运。

全程参与三张“名片”的打造,其中的辛劳,叶美蓉已经记不清了。她说,这是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自觉。

一听说学校可以免费学竖笛,古宅小学报名的学生超过了100人,而当时学校全部学生数不过180人。孩子们的指导老师黄金聪,主业是教语文,竖笛也是业余爱好。叶美蓉找来她的同事来帮忙。

参加厦门市群众文化节时,原定的上场人数是80人,本打算挑选一下,但看到每个孩子眼中流露出的强烈渴望,叶美蓉心软了,转头对黄校长说:“咱不挑了,所有孩子都上。”

排练空间实在容不下这么多人,孩子们只好在操场上排练,大热天的,没有空调电扇不说,连点树阴也没有。年过五旬的叶美蓉和他们一样,站在日头下,一练就是一下午。她深知,对农村孩子来说,这样的上台机会太难得了,她必须和孩子们站在一起。

金柄村拍胸舞也没个专门的场地,一般就在村里的晒谷场上排练,连张凳子都没有。

遇上农忙时节,队员都是家里的主劳力,得等晚上9点多闲下来才能开始排练。“看着他们卷着裤腿、穿着拖鞋,就赶来,连饭都顾不上吃,还能生他们气么?”没了群众的自愿付出,成绩的取得也是一句空话。

当然,如果没有新圩镇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和文化馆的合作就不可能如此深入持久。“经济是形,文化是神,要形神兼备。”在新圩镇党委书记叶晓东看来,新圩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这里的百姓构建和谐快乐的新生活,为此该镇提出规划打造厦门乡村文化艺术基地,致力建设“文化亮丽名镇”。

如今,这三张“名片”让外界认识了新圩,也让新圩人收获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西岸话廊

软实力要下硬功夫

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

犹如空气之于人。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和意识,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

新圩镇打造“文化亮丽名镇”的过程,是我省文化强省战略在基层的一个生动实践。其在发展中体现出的强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令人欣慰、给人启迪。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命题。“增强文化软实力”也是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使命与必经路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同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外来文化优良成分的融合、吸纳,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成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根基与信心之源。

然而,文化资源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化软实力。只有把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并通过一定的手段有效传播出去,才能称得上文化软实力。

2010《文化软实力蓝皮书》显示:在世界文化市场,美国独占鳌头,占43%的份额;欧盟紧随其后,占34%;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同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非常不相称。

同样,我省是文化资源大省,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海丝文化等特色文化影响深远。近年来在艺术创作、非遗保护等方面成绩显著,但文化产业占全省GDP比例仍偏低,这都与支柱产业的目标定位有差距。

因此,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软实力要有硬指标、下硬功夫。

文化是软实力,但绝不是软任务。我们在打造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上要有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我省提出,到“十二五”末,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8%,带动全省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有具体的时间表与强力推进的措施

提升软实力要下硬功夫。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需要强力推进的信心与勇气。

长期以来,我国面临着公共文化服务短缺,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不平衡。建立健全遍布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任重道远。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因此,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发展所需,民众所盼,也是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阿桂)

记者手记

“名片”如何不褪色

新圩文化建设的成功毋庸置疑,其经验和创新之处在于,以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为基础,在与现代城市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碰撞中,形成新时期农民需要的新农村文化。

这个过程,靠的是人。

在新圩三张文化“名片”的打造过程中,叶美蓉老师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这个从事了几十年文化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文化人,几乎是个全才,除了音乐特长,对舞蹈、表演、形体也都很在行。一个团队的成功靠的不可能是一己之力,但我不得不去想,如果没有了她,或者说没有像她这样对艺术有着极高要求的专业人士的参与,这三张“名片”还会不会如现今这般闪耀?

只怕答案是否定的。

遗憾的是,这几支队伍壮大后,至今还离不了叶老师式的“外援”。无法独立行走,更是很难走远。

同时,已经成为品牌的这三张“名片”,如何保持住原有特色,并且不断突破创新,也是如今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庆幸的是,大家都在努力。

非遗拍胸舞的省级传承人黄奕国,会经常到村里镇里的小学,教这里的孩子跳拍胸舞,据说已经发现了几个不错的苗子。古宅小学的学生毕业了一茬又一茬,器乐队的人数却始终保持稳定。而新圩女在视觉听觉上已获得巨大成功,但如何帮她们找到更适合的发声方法,在进一步解放声音的同时保持本色,甚至尝试不同曲风,演绎更有内涵和深度的作品,崔勇和他的同事们也正在思考。

毕竟,艺术创作是个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本报记者 郑璜

责任编辑:黄丽红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频道点击排行
网站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