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翔安新圩镇:一个闽南小镇的文化自觉
记者手记 “名片”如何不褪色 新圩文化建设的成功毋庸置疑,其经验和创新之处在于,以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为基础,在与现代城市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碰撞中,形成新时期农民需要的新农村文化。 这个过程,靠的是人。 在新圩三张文化“名片”的打造过程中,叶美蓉老师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这个从事了几十年文化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文化人,几乎是个全才,除了音乐特长,对舞蹈、表演、形体也都很在行。一个团队的成功靠的不可能是一己之力,但我不得不去想,如果没有了她,或者说没有像她这样对艺术有着极高要求的专业人士的参与,这三张“名片”还会不会如现今这般闪耀? 只怕答案是否定的。 遗憾的是,这几支队伍壮大后,至今还离不了叶老师式的“外援”。无法独立行走,更是很难走远。 同时,已经成为品牌的这三张“名片”,如何保持住原有特色,并且不断突破创新,也是如今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庆幸的是,大家都在努力。 非遗拍胸舞的省级传承人黄奕国,会经常到村里镇里的小学,教这里的孩子跳拍胸舞,据说已经发现了几个不错的苗子。古宅小学的学生毕业了一茬又一茬,器乐队的人数却始终保持稳定。而新圩女在视觉听觉上已获得巨大成功,但如何帮她们找到更适合的发声方法,在进一步解放声音的同时保持本色,甚至尝试不同曲风,演绎更有内涵和深度的作品,崔勇和他的同事们也正在思考。 毕竟,艺术创作是个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本报记者 郑璜 |
相关新闻
- 2011-10-24走基层感言:加薪之外,还得用文化留人
- 2011-10-24思明区筼筜街道金桥社区:法官“坐诊”解心结
- 2011-10-24(记者走基层 共学六中全会精神)客家文化绽新枝
- 2011-10-23福清市渔溪镇:咱乡下,也有少年宫
- 2011-10-22王周齐:孕育农户致富新希望
- 2011-10-22“印象大红袍”唱红武夷山
- 2011-10-20九龙江畔听民声:月港故地新型农民“当家”
- 2011-10-20永定:创新成就“小县大文化”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