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翔安新圩镇:一个闽南小镇的文化自觉
思索:新圩模式能否复制? 一个地处厦门边缘、经济实力并不突出的小镇,在数年时间内打造出三张烫金文化“名片”。这样的成绩能否被其他地方复制?甚或能带来一些启示? 崔勇说,这些年对他触动最大的,不是获得各种奖项,而是艺术扶贫工作带来的感动、欣慰与喜悦。民间艺术的潜力一旦被激活,就能神话般地改变一群农村汉子、农村孩子、农村妇女的形象,或许还能改变他们今后的命运。 全程参与三张“名片”的打造,其中的辛劳,叶美蓉已经记不清了。她说,这是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自觉。 一听说学校可以免费学竖笛,古宅小学报名的学生超过了100人,而当时学校全部学生数不过180人。孩子们的指导老师黄金聪,主业是教语文,竖笛也是业余爱好。叶美蓉找来她的同事来帮忙。 参加厦门市群众文化节时,原定的上场人数是80人,本打算挑选一下,但看到每个孩子眼中流露出的强烈渴望,叶美蓉心软了,转头对黄校长说:“咱不挑了,所有孩子都上。” 排练空间实在容不下这么多人,孩子们只好在操场上排练,大热天的,没有空调电扇不说,连点树阴也没有。年过五旬的叶美蓉和他们一样,站在日头下,一练就是一下午。她深知,对农村孩子来说,这样的上台机会太难得了,她必须和孩子们站在一起。 金柄村拍胸舞也没个专门的场地,一般就在村里的晒谷场上排练,连张凳子都没有。 遇上农忙时节,队员都是家里的主劳力,得等晚上9点多闲下来才能开始排练。“看着他们卷着裤腿、穿着拖鞋,就赶来,连饭都顾不上吃,还能生他们气么?”没了群众的自愿付出,成绩的取得也是一句空话。 当然,如果没有新圩镇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和文化馆的合作就不可能如此深入持久。“经济是形,文化是神,要形神兼备。”在新圩镇党委书记叶晓东看来,新圩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这里的百姓构建和谐快乐的新生活,为此该镇提出规划打造厦门乡村文化艺术基地,致力建设“文化亮丽名镇”。 如今,这三张“名片”让外界认识了新圩,也让新圩人收获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
- 2011-10-24走基层感言:加薪之外,还得用文化留人
- 2011-10-24思明区筼筜街道金桥社区:法官“坐诊”解心结
- 2011-10-24(记者走基层 共学六中全会精神)客家文化绽新枝
- 2011-10-23福清市渔溪镇:咱乡下,也有少年宫
- 2011-10-22王周齐:孕育农户致富新希望
- 2011-10-22“印象大红袍”唱红武夷山
- 2011-10-20九龙江畔听民声:月港故地新型农民“当家”
- 2011-10-20永定:创新成就“小县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