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中寻觅鼓浪屿"艳遇" 展示申遗核心价值
天风 海涛的惊艳,国际社区的优雅,小型香港的奢华。这是鼓浪屿,是48个文化名家55篇诗文里,熟悉而又陌生的鼓浪屿。 昨天,继9月底的新书发布会后,由48个文化名家55篇诗文结集而成的《鼓浪闻音》举行签售会。《鼓浪闻音》中展现的不一样的鼓浪屿,是“故纸堆中攫微寻觅”探得的“蕴藏在历史隧道中的陈迹珠玑”,更是鼓浪屿申遗核心价值的展示。 □早报记者 苏丽艳 丰晓飞/文 丰晓飞/图 鼓浪屿申遗的核心价值,可以简要阐述为: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百余年间,东西方文化在小岛上碰撞交流,形成独特的国际化居住型社区形态和建成环境,是全球化发展初期社会变革的典范。 通过年谱、日记、书信,追寻名家登上鼓浪屿的足迹,再通过他们的全集、文集,找出他们有关鼓浪屿的叙述。由鼓浪屿管委会策划、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主编的《鼓浪闻音》的出炉,历经整整3年时间。令朱水涌感到欣慰的是,书中最后摘录的55篇名文,既有林语堂、巴金、丁玲、舒婷的文章,更有蔡元培、郭沫若、蔡其矫、汪国真的诗词,字里行间倾注着他们对鼓浪屿的情感,同时也是对百年鼓浪屿多元文化的真实历史还原。 美:花与树,海水和阳光 “美丽的、曲折的马路,精致的、各种颜色的房屋,庭院里开着的各种颜色的花,永远是茂盛和新鲜的榕树……”1930年,巴金第一次踏足鼓浪屿,便喜欢上“这种南方的使人容易变得年轻的空气”,鼓浪屿在他眼中,是一片“花与树,海水与阳光的土地”。 “小岛色彩浓烈,由于它的玉兰树、夜来香、圣诞花、三角梅,小岛香飘四季,由于它的龙眼、番石榴、洋桃,甚至还有菠萝蜜。”在鼓浪屿土生土长的诗人舒婷记忆中,尽管早起开门,夜来掩窗,自己都要和日光岩相互致意,可带朋友去日光岩时,也经常会在不经意间迷路,也因此被人批评她不是称职的“导游”。对此,舒婷喊“冤”:“这些大自然的宠儿被慷慨的阳光和湿润的海风所撩拨,骚动不息,或者轰轰烈烈,或者潜移默化,在小岛上恣意东加一笔,西修一角,增增减减,让一个拳头大的地方,坠住千万游客的脚,使他们总也走不出去。” “正是这种温热的感觉使我又回到了亚热带的南方,是的,那是在鼓浪屿。”回想起自己多次到厦门体验采访的生活,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也在《我的海》一文中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洋:冰淇淋,半裸贴面舞 中西文化洗礼下鼓浪屿特有的“国际社区形态”,在诸多名家笔下,也得以鲜活呈现。 林语堂在自传里回忆,外国的女士和君子,“喝茶和冰淇淋,而其中国细崽衣服之讲究洁净远胜于多数的中国人”。(注:原文)然而“在中学时期最为惊骇的经验”,却是看到外国人在他们的俱乐部中开了个舞会,外国男女“半裸其体,互相拥抱,猥亵无耻”。 昔日有着浓厚西洋味的鼓浪屿,不仅改变了鼓浪屿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语言环境。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家王鲁彦在《厦门印象记》中写道:“许多男女老幼从一家教堂出来,各人都挟了一二本书。这自然是‘圣经’这类的书了。”王鲁彦疑心这些工人模样的年轻人未必受过教育、认得字,果然,他后来在鼓浪屿书店发现这里卖的《新旧约全书》“全用罗马字拼厦门音”,据说是教会里的外国人发明的。鼓浪屿申遗顾问何丙仲证实,正是靠这些“罗马字拼厦门音”,旧时鼓浪屿孕育了不少“识字”的家庭妇女。 除了西洋味,在台湾作家叶鼎洛的眼中,鼓浪屿还有着鲜明的东洋风格,“两旁的店铺也收拾得十分齐整,多半还带了一些日本风味”。 奢:小香港,中国首富区 作为“国际社区”,鼓浪屿的繁华和富裕,也被悉数收入名家文中。 走在鼓浪屿,不时映入眼帘的欧式风格建筑,似乎在诉说着上世纪30年代,生活在鼓浪屿上的多国洋人的小资情调生活。在抗战的烽火中曾旅行至鼓浪屿的中国现代派小说奠基人施蛰存,登上鼓浪屿后有感而发,创作了《浮海杂缀》,并在文中直言:“鼓浪屿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香港。” “一些带着白色窗幔的别墅窗眼,从绿树枝叶中的稀疏处,悄悄地窥着缓步而行的人。”1931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艾芜从缅甸被押送回国,驱逐到厦门,在鼓浪屿有了一段难忘的经历,他称“只要到鼓浪屿去游玩一遭,便觉得那里实在太宜于阔人住了”。 而王鲁彦在《厦门印象记》中,也描述称“这一类的房子里的主人常常是有几万几十万财产的”,甚至直言20世纪30年代的鼓浪屿是“中国的首富区域”。 ◆幕后故事 管委会力主收录《致橡树》 舒婷荐《日光岩下的三角梅》 在鼓浪屿土生土长的当代女诗人舒婷,俨然鼓浪屿的一张名片。 说到舒婷,很多人会联想到《致橡树》。这篇收录在中学课本的诗作影响了几代人。而每年4月,鼓浪屿上总能看到诗中描写的木棉树,在枝头火红绽放,吸引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为之惊叹。为此,书籍筹备之初,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叶细致曾力主把《致橡树》收录到《鼓浪闻音》一书中。 没想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向舒婷本人征询意见时,却遭到了婉拒。在舒婷看来,《致橡树》与鼓浪屿并无直接关联,她众多诗作中,只有《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才是对鼓浪屿的直抒胸臆。 不过,除了《日光岩下的三角梅》,舒婷另有两篇文章收录在《鼓浪闻音》里,一为《迷路》,一为《渐行渐远的背影》,一个写鼓浪屿的景,一个写鼓浪屿的人。 巴金三次撰文回忆鼓浪屿,这里有他永不忘怀的“南国的梦”;林语堂在自传里直言,鼓浪屿是他“与西洋生活初次接触”的地方;丁玲到鼓浪屿疗养,称“鼓浪屿实在幽静,气候温度都太好了”;对鼓浪洞天的感受体验,改变了蔡其矫原本的诗风;一首短诗《鼓浪屿》,成为祖籍厦门的汪国真与故乡不可多得的连接点……每个名家,在写下有关鼓浪屿的文字背后,都有一段与鼓浪屿的不解之缘。 鼓浪屿如此多娇 引名家竞折腰
面对鼓浪屿,名家“竞折腰”,留下各种诗文。这是当年蔡廷锴将军登日光岩,有感而发写下的《日光岩题壁》:“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故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 面对鼓浪屿,名家“竞折腰”,留下各种诗文。这是当年蔡廷锴将军登日光岩,有感而发写下的《日光岩题壁》:“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故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 鼓浪屿体育场曾是洋人经常踢球的地方 鼓浪屿是巴金“南国的梦”,每每遇到不开心的事,他就会回想鼓浪屿的美以摆脱心闷。 上周六,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在厦门拉开帷幕,汪国真来了! 作为深受当代青年喜爱的诗人,汪国真祖籍厦门,父母都是厦门人,和厦门有着深厚的渊源。早些年,他在集美买了一套房,据称每年都会送父母回来住一段时间。 不过,在汪国真看来,自己的厦门情怀却与鼓浪屿紧紧相连,他曾为鼓浪屿写过一首诗,名字就叫《鼓浪屿》,诗里写道:“携着夕阳所有的眷恋/步入你风姿绰约的身影……向你走来的/都是你的恋人/离你而去的/都是你的情人……你折磨我的心/一会儿如白帆般轻松/一会儿如波涛般沉重”,这首《鼓浪屿》,也被收入《鼓浪闻音》中。 事实上,像汪国真一样,与鼓浪屿相守的时间不多,却为鼓浪屿魂牵梦萦的名家还有很多。他们有关鼓浪屿的字迹已在百年史卷中逐渐泛黄;这些文字背后的故事,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久弥新。
巴金 因泉州结缘鼓浪屿 在琴岛做“南国梦” 巴金结缘鼓浪屿,正当他二十六七岁年轻气盛的时期,他在鼓浪屿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由此,鼓浪屿也便成为他“南国的梦”。 巴金三次登上鼓浪屿,分别是在1930年、1932年和1933年,而撰文回忆自己在鼓浪屿上的所见所感,则分别是在1933年、1935年和1939年。在朱水涌教授看来,巴金把鼓浪屿当做自己精神栖息的家园,每每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会回想鼓浪屿的美以摆脱心闷。鼓浪屿是他冲破网的梦,收入《鼓浪闻音》的两篇《南国的梦》,就是巴金“听着窗外的雨声,望着躺卧在窗下的海景”抒写出来的柔软文字,《月夜》则是他在日本海边散步时,触景生情由衷而发的情思。 有趣的是,在《南国的梦》中,巴金多次提及一个“古城”,朱水涌解读,这里的古城所指正是泉州。 原来,三次到鼓浪屿,都是在巴金受邀前往当时的泉州黎明高中讲学的途中。黎明高中是黎明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929年,1934年停办。而泉州、鼓浪屿之行,也触发了巴金的创作欲望,长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讲述的师生恋,背景就是泉州和鼓浪屿两地——两人的恋情遭到反对,一起逃到鼓浪屿,最终女学生在母亲的压力下不得不返回泉州,在父母包办的婚姻里郁郁而终。 在文史专家、鼓浪屿申遗顾问何丙仲看来,上世纪30年代是鼓浪屿最和谐、繁荣的时代,巴金把鼓浪屿当成精神家园,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无关系。在鼓浪屿,巴金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汇,这正是他所向往的“青春中国”的现代文明。
林语堂 在此度过少年时光 与西洋生活初接触 鼓浪屿是林语堂“与西洋生活初次接触”的地方,他在这里迷上了西洋音乐,爱上了“绿草如茵”的运动场,也恋上了鼓浪屿的女儿——初恋陈锦端以及发妻廖翠凤。虽然如此,林语堂留下的与鼓浪屿有关的文字却十分有限,《鼓浪闻音》里收录了两篇。 朱水涌介绍,林语堂结缘鼓浪屿有三个阶段:一是1905年至1912年,10岁到17岁期间,在养元小学和寻源书院读书的少年时期;二是到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后,只在假期回到鼓浪屿,并在这里经历了苦涩的初恋;三是1926年到厦大任教,前后只呆了短短不到一年,其间偶尔回鼓浪屿,但几乎没有过夜。 《八十自序·节选》中,林语堂开篇便称“我的中等教育是完全浪费时间”,他描述说“学校连个图书馆也没有”。他还称“至于学校用的书,我既不喜爱,也不厌恶,太容易,太简单了”,这一点,在林语堂次女林太乙同样被收入《鼓浪闻音》的回忆文章中有详细描述——林语堂17岁时,以第二名毕业于寻源书院,“因为有个傻瓜比我用功,他考第一名”,在基督教办的学校,他领悟到,在这治外法权的鼓浪屿,基督教的社会不过是个小圈子,而周围是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历史,这些,学校没有教他。 尽管在林语堂看来,寻源书院的教育是浪费时间,不过,据何丙仲介绍,这家创立于1881年的教会学校推行西化封闭式教育,在当时却是难得的完整的中学,培养了不少人才。 蔡其矫 曾常到鼓浪屿落脚 发出诗坛别样声音 晋江籍著名诗人蔡其矫,少时便和鼓浪屿结下不解之缘。朱水涌介绍,1928年蔡其矫10岁时,曾在鼓浪屿生活过一段时间。1958年从中央文学讲习所下放到福建后,他曾有过一段命运多舛的时期,从这时开始,他就更常到鼓浪屿落脚。此时,美是蔡其矫多舛命运的重要支撑和生命的重要力量。 20世纪60年代初期,面对着鼓浪屿与故乡的大海,蔡其矫写出《波浪啊》这样的诗章,这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当代诗坛非常重要的收获,表现出对当时以“歌颂”为基调、以政治为要素的诗风的一种反拨。 对鼓浪洞天的感受体验,也带来了诗人对人间与生命的思考,蔡其矫因此也改变了自己原本的诗歌风格,由急切表达政治观点、更多地使用陈述与议论的诗风转向努力为自己的体验和情感寻找意象形式的诗美风格。水上的鼓浪屿,在他看来是“一只彩色的楼船”;花间的鼓浪屿,是“永不归去”的春天;月下的鼓浪屿,则是“在睡眠中的美人”。 2006年,鼓浪屿举行第一届诗歌节,88岁的蔡其矫也欣然参加。厦门知名作家谢春池回忆,蔡其矫精神矍铄地登上日光岩顶,“这位中国诗坛的常青树,与鼓浪屿缘分太多也太深,他酷爱这个中国最美丽的小岛,酷爱了一生”。 丁玲 “爱国主义的赞歌” 由鼓浪屿的海起笔 上世纪50年代金门炮战打响后,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不少作家因厦门是英雄城市而来,写下诸多有关鼓浪屿的诗作名篇。 上世纪80年代,现代著名作家丁玲曾几次在鼓浪屿疗养院里静养写作。第一次在1980年12月,76岁的丁玲身患乳腺癌,从北京来到鼓浪屿疗养,至次年4月返回北京。在这期间,她在给家人、友人的信中和自己的日记里,写下了许多关于鼓浪屿的文字,称“鼓浪屿实在幽静,气候温度都太好了”。 “丁玲曾说,她来鼓浪屿疗养,一是‘调整好身体’,二是要‘还几篇文债’。”朱水涌称,此前丁玲一直处于罹难中,刚刚写完《牛棚小记》。丁玲来鼓浪屿休养,意在梳理、总结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顺应新时代开始的局势,她在鼓浪屿更多看到“海的澎湃和开阔”,收入《鼓浪闻音》的《一首爱国主义的赞歌》,是一篇对张贤亮短篇小说《灵与肉》的评论,就是由鼓浪屿的海起笔。 鲁迅从未描写鼓浪屿 只在两地书一笔带过 鲁迅尽管曾多次到过鼓浪屿,却没有专门为鼓浪屿写下什么文字,在他的日记和文章中都找不到。 在查阅大量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信中,朱水涌教授意外地发现了鲁迅对鼓浪屿的简单描述:“我的宿舍在大海边,对面就是鼓浪屿,就在学校的对面,坐舢板一二十分钟可到”。朱水涌表示,这是1926年鲁迅刚刚到达厦门大学时写给许广平的信,也是鲁迅惟一一次用文字记录鼓浪屿。 不过,在日记中却可以看到,鲁迅至少曾三次到过鼓浪屿。一次是应《民钟日报》社文化同仁之邀,鲁迅曾在《厦门通信》中谈到“自己好几天都忘不掉郑成功的遗迹”。“1926年12月鲁迅因故向校方提交辞呈,据传好友林语堂为此曾邀鲁迅上鼓浪屿小叙。”朱水涌说,厦大校长林曾于1927年1月9日在鼓浪屿设午宴为鲁迅饯行。另据记载,13日鲁迅再应厦大同事之邀最后一次踏上鼓浪屿时,林文庆则携同仁,再次设宴为鲁迅送行。 蔡廷锴蔡元培郭沫若 赋诗日光岩纷抒豪情 沿着蜿蜒、窄长的石阶拾级而上,途经龙头寨,沿路山石上的诗刻不时映入眼帘。 1933年1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两将军被蒋介石从上海淞沪抗日战场调到福建。他俩联合全国部分进步人士发动“闽变”,此举后因遭到蒋介石的镇压而失败。“闽变”后,蔡廷锴登日光岩,有感而发写下《日光岩题壁》。 1927年,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在福州开完会后顺便来厦门调解厦门大学“驱林(林文庆)”学潮,曾登日光岩观光游览。 1930年12月,黄仲训私划日光岩土地纠纷解决后,时为国民党福建党部负责人的李汉青先生致函蔡元培,请他为日光岩延平公园题诗,蔡元培欣然“应李汉青先生之请补题”七绝一首:“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 1962年11月,刚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写完《郑成功》电影剧本初稿的郭沫若,为了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利于修改,来到厦门实地考察。在登日光岩时通过望远镜远眺,发现大小金门岛如同就在眼前,心生感慨,挥笔写下了七律诗《登日光岩》:“晃崖磅礴沐天风,屹立鹭江第一峰。音乐名区联蜃市,英雄故垒看艨艟。金门锁定瓮中鳖,铁轨飞驰海上龙。昨日荷夷今日美,驱除待命有先锋。” |
- 2011-10-11住鼓浪屿家庭旅馆最贵要3万元 客房仍供不应求
- 2011-10-10游客爱寄明信片 鼓浪屿每天发出2000封信件(图)
- 2011-10-09去哪儿网公布国庆期间酒店热度指数 鼓浪屿酒店国内最热门
- 2011-10-09黄金周鼓浪屿垃圾产量创历史新高 堆起来与厦第一高楼齐高
- 2011-10-08鼓浪屿和大嶝,遍地假货没人管
- 2011-10-08一游客黄金周在鼓浪屿被坑 买3片华夫饼被收22元
- 2011-10-07花400多元只吃了顿"快餐" 鼓浪屿餐饮店遭游客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