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中寻觅鼓浪屿"艳遇" 展示申遗核心价值
蔡其矫 曾常到鼓浪屿落脚 发出诗坛别样声音 晋江籍著名诗人蔡其矫,少时便和鼓浪屿结下不解之缘。朱水涌介绍,1928年蔡其矫10岁时,曾在鼓浪屿生活过一段时间。1958年从中央文学讲习所下放到福建后,他曾有过一段命运多舛的时期,从这时开始,他就更常到鼓浪屿落脚。此时,美是蔡其矫多舛命运的重要支撑和生命的重要力量。 20世纪60年代初期,面对着鼓浪屿与故乡的大海,蔡其矫写出《波浪啊》这样的诗章,这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当代诗坛非常重要的收获,表现出对当时以“歌颂”为基调、以政治为要素的诗风的一种反拨。 对鼓浪洞天的感受体验,也带来了诗人对人间与生命的思考,蔡其矫因此也改变了自己原本的诗歌风格,由急切表达政治观点、更多地使用陈述与议论的诗风转向努力为自己的体验和情感寻找意象形式的诗美风格。水上的鼓浪屿,在他看来是“一只彩色的楼船”;花间的鼓浪屿,是“永不归去”的春天;月下的鼓浪屿,则是“在睡眠中的美人”。 2006年,鼓浪屿举行第一届诗歌节,88岁的蔡其矫也欣然参加。厦门知名作家谢春池回忆,蔡其矫精神矍铄地登上日光岩顶,“这位中国诗坛的常青树,与鼓浪屿缘分太多也太深,他酷爱这个中国最美丽的小岛,酷爱了一生”。 丁玲 “爱国主义的赞歌” 由鼓浪屿的海起笔 上世纪50年代金门炮战打响后,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不少作家因厦门是英雄城市而来,写下诸多有关鼓浪屿的诗作名篇。 上世纪80年代,现代著名作家丁玲曾几次在鼓浪屿疗养院里静养写作。第一次在1980年12月,76岁的丁玲身患乳腺癌,从北京来到鼓浪屿疗养,至次年4月返回北京。在这期间,她在给家人、友人的信中和自己的日记里,写下了许多关于鼓浪屿的文字,称“鼓浪屿实在幽静,气候温度都太好了”。 “丁玲曾说,她来鼓浪屿疗养,一是‘调整好身体’,二是要‘还几篇文债’。”朱水涌称,此前丁玲一直处于罹难中,刚刚写完《牛棚小记》。丁玲来鼓浪屿休养,意在梳理、总结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顺应新时代开始的局势,她在鼓浪屿更多看到“海的澎湃和开阔”,收入《鼓浪闻音》的《一首爱国主义的赞歌》,是一篇对张贤亮短篇小说《灵与肉》的评论,就是由鼓浪屿的海起笔。 |
- 2011-10-11住鼓浪屿家庭旅馆最贵要3万元 客房仍供不应求
- 2011-10-10游客爱寄明信片 鼓浪屿每天发出2000封信件(图)
- 2011-10-09去哪儿网公布国庆期间酒店热度指数 鼓浪屿酒店国内最热门
- 2011-10-09黄金周鼓浪屿垃圾产量创历史新高 堆起来与厦第一高楼齐高
- 2011-10-08鼓浪屿和大嶝,遍地假货没人管
- 2011-10-08一游客黄金周在鼓浪屿被坑 买3片华夫饼被收22元
- 2011-10-07花400多元只吃了顿"快餐" 鼓浪屿餐饮店遭游客投诉